《中国小说史略》外文社1959年版
《鲁迅选集》外文社1956年版
《无声的中国》牛津1973年版
《鲁迅小说全编》印第安纳1982年版
《鲁迅小说选》诺顿2003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China Books2014年版 英文版《中国小说史略》书评 [美]约翰·毕晓普(John L.Bishop) 《中国小说史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59。书评原文刊《海外书览》杂志1961年秋季号(Books Abroad,Vol.35,No.4)。该刊1927年创刊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州,1977年更名为《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 这部小说史略是根据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时的讲义整理而来……《中国小说史略》英译本是“中国知识丛书”的重要新增书目,展现出鲁迅这位革命知识分子的另一个重要侧面。过去我们对鲁迅有一种印象,那就是他不依不饶地反对一切与中国“封建主义”过往相关的事物。读了这部“史略”,或许能够修正这种印象。 “史略”中提到一些资料,鲁迅只闻其名未见其文,后来才陆续为后人所见;虽然如此,鲁迅此著的丰富性仍是引人瞩目的,它为大量的中国虚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指南。这部作品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按照编年顺序,分门别类列出了想象型文学的文集和单行本。作者还摘引许多短例或选段,供读者就作品风格和叙事方法作出评判。更有批评性质的是正文后的文章《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选集》(第三卷)书评 [美]约翰·毕晓普(John L.Bishop) 《鲁迅选集》(第三卷),杨宪益、戴乃迭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59。书评原文刊《海外书览》杂志1961年冬季号(Books Abroad,Vol.35,No.1)。 此卷文集里的文章原文选自五部杂文集:《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南腔北调集》(1934)、《伪自由书》(1933)和《准风月谈》(1934)。这是一批很有价值的杂文,比如论文学与革命之关系的,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的,还有论中国文学社团的,还有一些论辩性的报纸文章,放到当时国共两党不断斗争的历史背景下来看,意味深长。 《无声的中国》书评 [美]M.莱沃里(M.Lavery) 《无声的中国》,戴乃迭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73。书评原文刊1974年《中国季刊》杂志(The China Quarterly,No.57)。该刊创刊于1960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主办。 “无声的中国”原为鲁迅1927年在香港一次演讲的题目,这本分量颇丰的选集拿它来做书名。鲁迅在演讲中分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用文章来达意的问题。“这也怪不得我们;”他说,“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他形容道,中国的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鲁迅进而指出,这种“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时还没有这样厉害:“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铁腕杀害了那些敢于讲历史的、讲时事的人之后,“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有些新意,也还是不行的;不是学韩,便是学苏。”在鲁迅看来,“直到现在,中国人却还耍着这样的旧戏法。”鲁迅感觉,要重振几个世纪以来的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活过来。“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鲁迅号召中国的青年先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时光流逝,鲁迅的恳切呼吁过去数十年后,中国已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而且中国人民也可以说是已经活过来了。与此同时,鲁迅的文章,一度为同胞注入过大量新的精神,已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甚至更胜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