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与“伊斯兰国”的分庭抗礼之势由来已久。自2014年2月2日“基地”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基地”与“伊斯兰国”不存在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式破裂。此后,双方在争夺人心、下属组织、对“圣战”的诠释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①“伊斯兰国”曾在其电子刊物《达比克》上发表一名“基地”叛逃者的长篇自述,批评“基地”领导人艾曼·扎瓦赫里迟迟不建立“哈里发国家”、拒绝严格执行沙里亚法,甚至还直陈“基地”采取的“圣战”模式偏离了先知的道路。不仅如此,该叛逃者还指责扎瓦赫里高高在上、战略拙劣,可见双方在人员上的竞争已趋白热化。②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国”针对“基地”展开魅力攻势,发布视频号召“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的成员转而效忠“伊斯兰国”,而该分支实际上是“基地”最为倚重的分支机构。③在领导人层面,“伊斯兰国”也对“基地”展现出明显的敌意,其发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纳尼曾从四个方面对“基地”组织展开系统的批判,以此说明只有“伊斯兰国”的“圣战”路径才是正确的。④“基地”与“伊斯兰国”之间激烈的战略竞争,不仅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发展演变,而且将对国际反恐形势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对于“基地”与“伊斯兰国”这两个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和破坏力最大的恐怖组织,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关注面分布不均,而且较为系统地剖析两者之间差异的研究更不多见。具体而言,有关“基地”的成果相当丰富,⑤但对“伊斯兰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演变历程、行动战略与策略、意识形态的源流与特征、国际社会的应对等问题上。⑥至于就二者展开比较研究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⑦而本文拟集中对两者在战略层面上的差异和竞争进行研究,这种竞争,主要涉及双方在“工具性逻辑”或“后果性逻辑”方面的比较,⑧即两者通过各自的政治—军事行动战略来追求自身的战略目标,以扩大影响并希望在与对方的竞争中胜出。由于“基地”与“伊斯兰国”追求的战略目标有明显差异,两个恐怖组织在实际行动中采取的政治—军事战略也迥然有别。本文将就两者对于占领领土、获得大众(普通穆斯林)支持、对待其他“圣战”组织或下属机构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以展示它们在工具性逻辑上的具体差异和竞争态势,进而简要讨论它们的走势以及国际社会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恐怖组织的战略目标及行动战略 恐怖组织往往有明确的战略指导自身的恐怖活动,而且对战略的选择符合工具理性的行为逻辑。在恐怖组织与其针对的目标国政府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若战略运用得当,无疑将增强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这也符合工具理性有关成本—收益对比最大化的逻辑。恐怖组织不仅要在对象国或普通民众中引起恐慌情绪,而且还希望激发对象国政府以恐怖组织希望看到的方式作出反应,促进其政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恐怖组织追求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五种:政权更迭、领土变迁、政策改变、社会控制、维持现状。⑨所谓政权更迭是指推翻一个既定的政府,代之以恐怖分子领导的政府,如秘鲁的光辉道路党就属于这一类型。领土变迁是指将部分领土从一个主权国家分裂出去,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如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土耳其的库尔德工人党,或者是加入另一个国家,如巴控克什米尔的“虔诚军”。政策改变的目标涵盖了一系列广泛的要求,如“基地”要求美国改变对巴以问题的立场、不再支持沙特等腐败的阿拉伯国家。社会控制则是要求对个体行为进行限制,如美国的三K党在美国内战后要求政府继续限制非洲裔美国人的权利,以及美国反堕胎组织暗杀那些实施堕胎手术的医生。维持现状是指通过恐怖手段要求政府维持既有的政策,以反对顺应那些寻求政策改变的团体的要求,拉美一些右翼民兵组织如哥伦比亚的联合自卫军、北爱尔兰的新教民兵组织就属于这一类型。 恐怖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战略以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基德和瓦尔特的研究,恐怖主义为实现其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往往会采取五种战略:消耗(attrition)、胁迫(intimidation)、破坏(spoiling)、挑衅(provocation)、竞争(outbidding)。其中,消耗战略主要针对的是减弱目标国政府承受打击的能力,旨在让敌人相信,恐怖组织有实力和决心采取成本高昂的行动。胁迫战略旨在通过恐怖袭击向政府支持者或恐怖分子希望争取的民众发出信号:如果与政府合作,那么他们将面临打击。恐怖分子实施挑衅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于诱发敌对政府不明智尤其是过分的行动反应,从而削弱敌对势力的合法性。破坏战略主要是恐怖分子希望通过攻击行动破坏温和派与敌对势力达成和解的可能性,并且借以显示温和分子是无能力和不值得信任的。竞争战略主要是针对与该组织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组织,通过展示自身的能力和决心,避免其他组织垄断为此事业奋斗的合法性,在削弱对手支持基础的同时,扩大自身的支持基础。⑩在追求政权更迭、领土变迁、政策改变、社会控制、维持现状等目标的过程中,一个恐怖组织往往同时采用多种战略,如“基地”对美国的攻击,同时采用了消耗与挑衅战略,而车臣分裂分子在俄罗斯则采取了消耗、胁迫、挑衅与破坏等战略。 “基地”与“伊斯兰国”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具有明显差异。“基地”的战略目标旨在迫使被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称为“远敌”的国家如美国、欧洲等改变其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政策,以维护和巩固伊斯兰信仰共同体(“乌玛”)的荣光。而“伊斯兰国”的战略目标则是开疆拓土,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主义国家缔结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所划分的中东国家边界,重建“哈里发国家”。(11)换言之,“基地”追求政策改变,而“伊斯兰国”追求领土扩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地”的终极目标同样是建立“哈里发国家”,只不过就当前的战略目标而言,它强调进攻“远敌”而非立即建立“哈里发国家”。根据“基地”领导人扎瓦赫里2002-2003年间提出的全球“圣战”战略规划,作为“圣战”先锋的“基地”将通过执行包含七个阶段的行动,在2020年建立一个全球“哈里发国家”。(12)不过,由于坚持认为并无必要立即建立“哈里发国家”,所以当“伊斯兰国”于2014年6月29日宣布成立所谓的“哈里发国家”时,“基地”组织对此大加抨击。(13)大体而言,战略目标的不同是导致“基地”与“伊斯兰国”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