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51.2;D814.1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16)03-0122(18) 位于中俄边境上的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hchensk)这两座城市在许多方面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两座城市像它们一般,在地理上如此接近,却在外观和感受上如此不一样。几十年来,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边界紧紧封闭着,结果导致两边在很大程度上各自独立发展。①当20世纪80年代晚期边境重新开放时,这两个文化(抑或甚至是“文明”)之间的断裂,成就了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截然不同的风格:布拉戈维申斯克充满自信,街道与绿地呈网格状分布;黑河则金碧辉煌,高楼林立。 两座城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对于城市学家以及人类学家来说都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这种结构性差异表明了关于一座现代城市所应有的追求,而不同的样貌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抱负和理念。政府机关、商业建筑或者公园位置的选择,广场、购物中心和其他社交场所②地段的分配,甚至划归汽车使用的场所③,都是一个城市构建其自身品牌、展现市场化身份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分别代表了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然而它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核心概念和组织原则却大相径庭。不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以及经济上的合作关系,这两座城市正在经历着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过去几年的变化证明,它们正在逐渐地采用相似的城市理念和建筑风格,变得越来越趋同。随着黑河的快速发展,它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日益与接壤的俄罗斯对手城市展开竞争,两者也开始争夺主导地位。诚然,如果说几十年以来俄罗斯是中国的“大哥”,今日的文化等级秩序却似乎正在发生逆转。 尽管乍看之下两座城市似乎并没有很多共同点,但实际情况是,彼此都在通过模仿和复制来相互借鉴。本文关于建筑层面上两者交叉影响的分析灵感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的著作。在一本关于模仿现象的著作中,吉拉尔认为竞争并不是双方对特定事物的欲望发生趋同的产物。一方对特定事物产生欲望,是因为那个事物被这一方的竞争对手所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因为被需要(desired)才变得受欢迎(desirable)。④这种竞争十分关键,因为中俄边境是两个地缘政治大国之间的文化分界,而且中俄两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崛起及其在崛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球雄心,尤其是在俄罗斯正日益孤立的背景下,使得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的边境竞争成为一股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回响的强大力量。 本文以这两个边境城市的发展作为分析的棱镜,因此涉及区域发展、价值变迁以及文化和地缘政治定位等更宏大的概念。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化可以为进步和现代性这些更为模糊的理念提供有形的内容,而城市构造的变化则从根本上组成了内嵌着物质的利益和野心。在此意义上,中俄边境在过去二十年里所经历的城市化转变也是同时期该地区变迁的一个指标。 中国式复制 弥漫在黑河的俄罗斯风貌直接吸引着游客们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中国边境小城。街道指示牌同时使用俄文、英文和中文;大多数商店的招牌上有西里尔字母;不少俄罗斯主题的雕塑和纪念碑点缀着街道。很多建筑都让人想起俄罗斯风格,比如友谊宫(Palace of Friendship)便是这样。 在黑河的邻居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俄罗斯旁观者们看来,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因为受到了商业驱动。采访对象和提供信息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使我确信,黑河的城市发展尤其能够吸引他们。⑤在他们眼中,用俄语字母书写的标志、俄罗斯套娃雕塑以及其他有俄罗斯特征的东西,使他们感到宾至如归,十分放松。这使他们更愿意在黑河停留,也因此而花更多的钱。 黑河的俄罗斯特质也让一些俄罗斯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个直接挑战,因为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某些城市元素被复制到了黑龙江对岸。对此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例子就是,在紧邻黑河的一个小岛上立起的摩天轮。它不仅是俄罗斯那边摩天轮的放大版,而且正对着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主街道,因此从这个俄罗斯城市的中心就可以看到它。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有利位置。正如阿穆尔州立大学的一位年轻学生所说:“黑河建造的新摩天轮比布拉戈维中斯克的还要高一倍,就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街’(Улица 50 летОктября)的正对面,所以当有人来到我们的城市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国的摩天轮。” 当然,这些复制行为深深扎根于一种更古老的东方主义话语,它把东亚人更多地描绘成复制者而不是创新者。按照惯例,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被刻画成不过是一个对西方发明进行微缩复制的国家:没有能力发明创造,唯一的贡献据称就是拿来某种产品后缩小尺寸。⑥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方法与日本很不一样,但中国已经成了模仿和复制的头号国家。这一名声绝非空穴来风,因为有一整个产业支撑着淹没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仿造产品。这些假冒产品,用中国话说就是“山寨”,⑦覆盖了从电影、技术、时尚设计到艺术、建筑和处方药品的很大范围。中国仿造行为的法律层面是该进程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且已经成为近期不少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⑧不过,我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首要目标是将模仿(而不是假冒或抄袭)的行为置于文化交流的中心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