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品牌梦。更不要说一定把品牌结合到人民利益身上,时时以人民的精神和文化要求自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风险的行为。 10年来,郑元豹不但坚持,还率领他的优秀管理团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3个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到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世界机械企业500强、中国企业竞争力100强前列;从几万元家底到年产值120亿元的企业集团;从一个小城镇的小品牌到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者,品牌价值50亿元…… 20多年前,也许极少有人能够预见到在浙江乐清会形成当代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温州模式”,同样更不会料想到柳市这个弹丸小镇会成为“中国电器之都”,并出现众多的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今日的人民电器集团,以工业电器为核心产业,横跨能源、城市化建设、现代物流、进出口贸易、金融投资、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元领域;主要开发、生产、销售高低压电器、成套电器设备、电线电缆、防爆电器、母线槽、电缆桥架、仪器仪表、建筑电器、高压电力变电设备等80多个系列12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拥有浙江、上海、江西、湖北等制造基地以及12家全资子公司、85家控股成员企业、800多家加工协作企业和2000多家销售公司。 PEOPLE牌产品不但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广泛应用于浦东机场、三峡工程、北京地铁、奥运场馆等国家重大工程,是中国电器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同时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认定为一级供应网络单位,“人民”产品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等荣誉。 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的郑元豹更是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华十大管理英才、中国民营企业杰出代表等荣誉。 一不小心好名声就远扬了 温州,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等山脉,险峻中显秀气,又由于地处浙江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谓。在此江南秀美山水中长大的人,往往具有柔、俊、美的特色。郑元豹是个例外,他长得高大、威猛、强壮。郑元豹曾笑称是“打”出来的。 1958年3月,郑元豹出生在一个只有50平方公里的江南温州乐清柳市镇。这小镇,如今林立着3000多家电器生产企业,有“中国电器之都”的美称。也正是这小镇,伴随着郑元豹事业的初创、发展和成功,见证其人生的每一步。 对于童年,郑元豹的回忆是:“小时候,对上学念书如痴如迷,但由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15岁就辍学了。”事实上,郑元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伴随着灾荒、文革成长起来的。“那时,我们从来没有裤腿完整的裤子穿。每天奢求只是能吃饱饭。”郑元豹动情地说。 饱受贫穷之苦的郑元豹,知道只有“走出来”才是自己唯一能选择的道路。15岁告别学校后,郑元豹给自己选择的第一份“职业”是打鱼。当时打鱼每天能挣五毛钱。到17岁,郑元豹又改行去打铁。打铁不仅打出了生活费,还打出了郑元豹的坚实体格和顽强毅力。不久后,年轻的郑元豹又先后师从温州金得福等武学名师练习武艺,天天打拳。 打鱼、打铁、打拳。三打,打出了郑元豹的特性。郑元豹自我评述道:“打鱼、打铁、打拳都需要坚强品质,尤其是练武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做企业也一样,必须有坚强意志,并懂得运用技巧和智谋。” 让郑元豹没想到的是,因练武“一不小心”名声远播,众多弟子纷纷来投靠。 品牌的意识由此而生。“我一共教出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现在也都是各大公司的老板,”郑元豹自豪地说,“有一次,在上海出差时,我在路上无意中发现一个黑色提包掉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有5000元钱和很多发票。”郑元豹回忆道,“当时我就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心想,一定要找回失主。”于是郑元豹一直等在那,几个小时后,当慌张的失主回来找提包时,郑元豹把提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失主感激地拿出500元钱给他,被他拒绝了。一晃几年过去了。“后来,我们成为朋友。对方也是一家电器厂的负责人。我们因此做成了很多生意。”郑元豹笑着说。 不给温州的人格品牌丢脸 有人说,饱受磨难、浪迹天涯是温州人最真实的写照。也许正是因为温州人的不安分,注定颇具“大侠”气质的郑元豹不会一生通过习武笑傲江湖,他需要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在温州乐清柳市一边开铁铺,专为当地人加工农具和五金产品,一边创办武馆,招收学员,积攒起一笔资金,就算是原始积累。”郑元豹回忆道,“到1976年,我经过熟人引见,承包了杭州飞鹰机电控制厂,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生产,这算是真正开始经商之旅吧。” 1979年后,乐清柳市已经涌现出了2000多家低压电器厂,在全国推销低压电器产品的温州商贩数以万计。“但名声不好了,产品不合格。” 郑元豹有句名言:“宁失利益,不失市场;宁失数量,不失质量;宁失面子,不失顾客。谁对不合格的产品放行,谁就要受到处罚,在质量面前我没有亲戚。”正是这个“三不原则”,不仅挽救了当时濒临倒闭的企业,也给被劣质产品腐蚀了肌体的柳市电器注射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