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金陵诗群,指的是围绕着南京的“土星笔会”和《诗帆》、抗战时期内的《中国诗艺》和“中国诗艺社丛书”等书刊杂志,以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军校等学校师生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诗人群体。从1934年成立“土星笔会”,到抗战胜利后无形中解散,该群体从自己独立的诗学观念出发,在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和演化中,对中国现代新诗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吕亮耕、汪铭竹、李白凤等成员,曾因诗风相近而被看作现代派诗人,但常任侠、孙望、沈祖棻、林咏泉、令狐令得等人,则一直未能进入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视野。朱晓进①、汪亚明②等曾以《诗帆》为中心,罗振亚③则立足于《中国诗艺》,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谱系的立场,对该诗群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有所探讨。但作为一个整体的金陵诗人群,则尚待进一步的澄清和分析。 金陵诗人群的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抗战之前、抗战时期和抗战后期三个阶段。这个诗群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抗战前、抗战时期、抗战后期及复员东还三个时期。 抗战之前,金陵诗人群的主要活动,是以每周六聚会一次的“土星笔会”为纽带,出版《诗帆》杂志和“土星笔会丛书”。《诗帆》创刊于1934年9月。创刊至同年底为半月刊,次年2月15日第2卷开始,改为月刊,出至8月停刊。1937年1月5日复出月刊,期数为第3卷第1期。同年5月出版第3卷第5期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前后3年,共出3卷,17期。据说,第3卷第6期稿件已编号交印刷厂,因抗战爆发而下落不明,未能出版④。刊物为32开本,每期12面,发表12—14篇诗作,大部分是创作,兼有少量译诗。常任侠曾将该刊与上海的《新诗》月刊相提并论,介绍该刊的基本情形说: 在过去的新诗刊物中,延续得最久,而成绩也最可观的要推《诗帆》与《新诗月刊》。《诗帆》发刊于南京,共出三卷,因为不喜宣传发售,只寄赠与国外和国内的较大的图书馆,所以流行于一般社会者很少。这是一个同人的杂志,集合主张相同的人,出资刊发的,以汪铭竹、孙望为出面代表者。他们既不喜新月派的韵律的锁链,也不喜现代派的意象的琐碎,标举出新古典主义,力求诗艺的进步,对于现实的把握,与黑暗面的解剖,都市和田园都有所描写。他们汲取国内的和国外的——尤其是法国和苏联诗艺的精彩,来注射于中国新诗的新婴中,以认真的态度,意图提倡中国新诗在世界诗坛的地位,并给标语口号化的浅薄恶习以纠正。他们努力自创作并翻译,译成法国和苏联几个著名作家的诗集,在东方各国又译了两册阿拉伯的诗,也零碎地译过朝鲜和日本的诗,在质上并力求其优美无憾。在印刷上也是力求考究的。⑤ 从《诗帆》第1卷第2期就开始预告要出的“土星笔会丛书”,曾经达十二种之多⑥。但实际出版者,仅有常任侠的《勿忘草》、邹乃文的《雨寺》、齐扬的《春秋雨》等三种。⑦ 综合创作和翻译两方面的情形来看,这个时期的金陵诗人群,主要受到了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俄国的叶赛宁等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风的外来影响。戴望舒、何其芳等人的感伤情怀和古典意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不少诗群成员,让看到了沟通古典传统和欧洲象征主义诗风,追求诗艺的精致,在艺术性与现实性、时代性与个人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可能。 抗战爆发后,“土星笔会”同人随着国民政府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西南,开始了重新聚集队伍,吸纳新成员以拓展大西南诗歌园地的新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活动,是组织中国诗艺社,刊行《中国诗艺》,出版“中国诗艺社丛书”。 《中国诗艺》,1938年8月创刊于湖南长沙,但仅出1期即因战事而停刊。1941年6月,在重庆复刊,同年10月停刊。因为日军的夏季大轰炸,重庆印刷条件困难⑧,复刊后的《中国诗艺》被迫转到贵阳印刷,由此而造成了“贵阳版”和“重庆版”之间的误解。出版史的叙述⑨、个别工具书的介绍⑩等,均不准确。最准确、最可信的,是孙望的叙述: 《中国诗艺》1938年8月创刊于湖南长沙。20开本50页的诗刊。负责人孙望、常任侠、吕亮耕、林咏泉、葛白晚。第二期待印,不幸焚于长沙大火。后转移到重庆,1941年6月复刊,改为32开本,组成新的编委会有常任侠、徐仲年、孙望、徐迟、袁水拍、林咏泉六人。复刊号于1941年6月出版。因日寇飞机疯狂轰炸重庆,该刊被迫转移到贵阳出版,汪铭竹负责印刷、出版工作。因徐迟、袁水拍去香港工作,编委会又重新调整,徐仲年任社长,冯至任副社长。由常任侠、徐仲年、孙望、汪铭竹、吕亮耕、林咏泉、陈才七人任编委。复刊后出版四期,又因重庆、贵阳均遭日寇轰炸,1941年10月以后停刊。(11) 徐仲年主编的“中国诗艺社丛书”,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据笔者目前所知,至少出版过十三种。分别是:杜蘅之《哀西湖》,孙望《小春集》,常任侠《收获期》,汪铭竹《自画像》,程铮《风铃集》,吕亮耕《金筑集》,张帆《张帆集》,绛燕《微波辞》,李白凤《英雄的梦》、《南行小草》,李长之《星的赞颂》,齐扬《黎明的号角》,徐仲年的译诗集《光明与阴影·特髯迦尔曲》。此外,孙望和常任侠两人还共同编选抗战以来的《现代中国诗选》、孙望编有《战前中国新诗选》。这两个选本,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陵诗人群的诗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