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少年流行文化群体来说,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迅捷传递海量的信息,而且在于它能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创制、传播自身文化的平台,为青少年寻找志同道合的“圈内人”,寻求身份归属和集体认同构筑的新的社交和趣缘部落。作为特定文化共同体里生长出来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共享着某些特定的“文化信码”,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说:“正是社会行动者们使用他们文化的、语言的各种概念系统以及其他表征系统去建构意义,使世界富有意义并向他人传递有关这世界的丰富意义”[1]。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交化、二次元化、新部落化、技术产品消费生产化、文化参与和创造性、符号消费的再符号化、文化资本累积以及女性力量崛起,成为当下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它是互联网情况下青少年群体共建的世界与共通的语言,是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表征,联系着更为广阔而复杂的文化情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启动研究之初,首先对2006年以来与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归类,形成《2006-2014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综述》。其次,课题组成员利用2015年寒假,实施了手机截屏调研,样本量接近500个,完成了《青少年手机截屏发现式调查》的分析报告,对目前网络上流行的青少年文化做了初步摸底。经过这些前期基础性研究之后,我们将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归纳为七个方面,包括“网络社交文化”“二次元文化”“PGC文化”“粉丝文化”“网络流行语汇文化”“网络流行音乐文化”“网络性别文化”七大板块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于2015年4~8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当下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类型及其青少年网络文化的消费,他们如何参与到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创造的过程中去等等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规律,由此,形成《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调研数据报告》,提交“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正式发布。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以配额抽样的方法和面对面的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获得的基础数据如下: 1.被调查对象总人数为1415人,男性673人,占总人数的48.4%;女性717人,占总人数的51.6%。女性略高于男性。 2.被调查对象年龄在12~28周岁,64.5%的被访者为全时学生,其中以初中、高中和大学生为主。政府、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员为10.2%,自由职业和个体从业者为8.6%,技术人员及专业人士为5%,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4.1%,其余为官员、无职业者、农民等。 3.被调查对象东中西部的比例为47.1%、32.3%、20.6%,居住在城市和非城市的比例为88.2%、11.8%。 4.被调查对象中非在学者的月收入介于1000~5000元的为最多,占比78.9%,其中,接近1/3的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在2001~3000元,19%在3001~4000元,16.9%在1001~2000元。在学学生的月可支配消费以500~2000元的为最多,占比88.9%,其中1001~1500元占比27.8%。 5.被调查对象的上网终端中电脑与手机的占比基本持平,分别为97.5%和97.4%,其次为电视占比69.%,平板占比58.7%。与CNNIC发布的最新数据相比,青少年在各项常用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上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通过频率均值计算发现,青少年手机频率均值高达4.54,远超电脑的3.72,说明手机已经跃升为青少年最常使用的上网设备。在城乡青少年上网设备的比较中发现,手机、电脑、电视的上网率差异并不大,仅在平板使用上非城市远低于城市。 6.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4小时,远超中国网民2015年上半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的25.6小时,与2014年发布的《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的周时长均值26.7小时相比,青少年上网时长继续呈增长趋势。六成以上青少年每日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下,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的青少年不足一成。 7.被调查对象平均每月上网消费为67.3元,六成以上青少年每月上网消费不足50元。根据实际情况,青少年的上网费用主要为手机费用。 8.青少年常用APP类型依次为音乐、社交、新闻、购物、游戏、文学、摄影摄像、饮食、健康健美和旅游类。其中网络音乐APP的使用率最高为95.3%,但使用频次均值却低于社交类APP。社交类APP的使用比例高达88.7%,使用频率均值为最高。新闻类APP的使用率占到了85.1%,低于网民总体水平90.8%。购物类APP使用率为80.2%,频率均值为3.27,说明青少年已经成为网购的新生力量。 本文有关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特征的判断,主要是基于本次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调查数据而得出。但是,我们始终认为仅仅用数据无法真正理解一种文化实践何以可能吸附和影响青少年,为此,我们又采用一些质性研究方式,包括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解读等,对上述七大类所包含的十七种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逐一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完善了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特征的表述,并且形成了《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一书。我们希望本次调研结果能够为数字时代恰切地评价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价值,正确地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走向,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参考,为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网络生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