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6)03-0001-10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总体目标的第一步即: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学科是大学的根基,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因此,全面了解当前中国学科发展的水平,有助于评估中国学科离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 1998年,“985工程”的正式提出,使得“世界一流大学”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流行语,关于世界一流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2]52。田建国认为:我们要牢牢把握实施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基地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谋划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建设绩效,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高峰[3]。凌辉和张媛以北京大学为例,分析学科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以及一流实验室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支撑性作用,并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要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建设一流的实验室[4]。江惠云和陈金彦对一流学科的主要标志、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思路、一流学科的发展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5]。李春林和丁云龙认为:一流学科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能力,并且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每一职能都是对其他两个职能的强化[6]。朱明通过对几个大学排行榜的研究,就如何科学地评价世界一流学科进行了学理探讨[2]59。徐小洲和梅伟惠指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流学科包含了大项目、大平台、大师、大成果、大奖,中国高水平大学应吸取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以大项目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起点[7]。刘经南认为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8]。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发布8次《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其评价对象遴选于美国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近十年来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前1%的研究机构。笔者根据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2015-2016)》,对中国学科发展的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中国学科发展的现状及其在世界学科排行中所处的位置,为推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一、中国学科竞争力分析 1.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具体做法 ESI将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划分为22个学科大类,分别是: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s)、生物学与生物化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化学(chemistry)、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经济学与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工程学(engineering)、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地球科学(geosciences)、免疫学(immunology)、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数学(mathematics)、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综合交叉学科(multidisciplinary)、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neuroscience & behavior)、药理学与毒物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物理学(physics)、植物学与动物学(plant & animal science)、精神病学与心理学(psychiatry/psychology)、社会科学总论(socil sciences,general)以及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ESI针对22个学科领域,对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序,只有进入世界前1%的机构才能进入ESI学科排行,2015年共2836所科研机构进入学科排行[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的评价对象中不含政府、公司和慈善组织等非科研机构,且本文中“中国”指代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 学科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和科研创新力三部分组成,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的学科及中国科研机构 此次评价对世界一流学科进行了界定,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的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的学科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的学科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22个学科中,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的中国科研机构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