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6)03-0126-16 在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新的机遇和挑战总是能够催生一些新的观念。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以下简称“亚信”)峰会上,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①,这使中国和近邻国家的安全关系发生了变化。南亚作为中国周边板块中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均非常突出的区域,在未来五到十年,该地区的主导性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国的安全观念,不仅将从根本上影响未来南亚安全秩序转型的方向,也将对推进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产生重要影响。 一、南亚安全现状:失衡性与交织性 南亚②本身是一个较具争议性的概念,它在地理上涉及对阿富汗的地缘认知、南亚与中亚的联系等问题,而在文化上又涉及印度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区域的分割与重合。至于南亚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战略单元,也存在不同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南亚的独立性是得益于其物理封闭性,还是源于印度在地缘经济学上的“中心”位置。因为在地理上,印度不仅居于次大陆的中心,而且在贸易上南亚各国与第三国的联通必须通过印度。 就南亚安全状态而言,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认为即使沿用“安全复合体”的框架,南亚仍处于“典型的冲突地带,适用于以国家为中心的军事一政治术语来进行描述”;③(2)南亚处于混乱与秩序之间,④其中“印度的领导地位”⑤可能形成一定秩序,而“多重博弈”⑥和社会的不安定和国家重建进程又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3)南亚地区的战略失衡加剧,⑦这在根本上不利于南亚安全秩序的形成,因为在印巴对峙中,巴基斯坦正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法保持原有的对印度同等的安全压力;(4)未来,南亚将是一个可能发生水资源冲突⑧以及遭受其他人道主义灾难(如洪灾、地震、海啸)袭击的地区,传统的军事对抗、核对抗将让位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南亚的安全环境将变得异常脆弱。 上述观点在分析南亚安全状态时,有的是从安全行为体角度来分析,如国家和社会;有的是从力量对比角度来探讨,如印度的中心地位、多重力量博弈以及战略态势失衡;有的是从安全威胁来源角度来讨论,如大国竞争、国家重建或跨界水资源等非传统安全议题。在术语的使用上,包括安全格局、安全态势、安全秩序、安全架构等多个概念。然而,如果作为一种客观描述,安全体系更能客观地反映南亚地区当前的安全状态,因为它本身是包含“格局、规范和行为体”⑨三者的一个概念。 在安全体系中,安全格局是按照各主要国家实力对比所形成的结构;安全规范是影响和约束体系中国家行为的安全规则;安全行为体是体系中的参与方。以此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当前南亚安全体系在传统安全领域呈现出“失衡性”特征,而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则呈现出“交织性”特征(表1)。
具体而言,传统安全领域的失衡性与以力量对比为基础而形成的安全结构紧密相关。在南亚国家的力量对比中,印度占据明显优势地位,且在阿富汗战争后,其对巴基斯坦的相对优势继续扩大,印巴间的“非对称性对抗”特征强化;同时,鉴于印度的优势地位,南亚其他国家在安全考虑上均以印度为中心,从而在战略选择上“追随”印度或“平衡”印度的政策;在安全行为体上,国家仍是最主要的行为体,并在安全议题的设置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安全行为体如公民社会远未达到影响国家安全议题设置的程度。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南亚则在结构、规范和行为体方面呈现出交织性特征。鉴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跨国性和流动性,任何一国均无法单独应对,因而各行为体更倾向于谋求合作,并引入更多的国际资源来应对跨国性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恐怖主义、跨界水资源问题、自然灾害、海洋航道安全、跨界民族问题等。以自然灾害为例,南亚地区的国家整体应对能力弱,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弱。这一方面是由于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南亚多数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从而压缩了公民社会在维持社会稳定上的作用。这种状况可能造成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恶化,这是未来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应该规避的问题。 南亚地区安全体系中行为体的“国家弱、社会弱”特征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与民族和解进程中可见一斑,尽管这是一个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问题领域,但是也能说明问题。就当前阿富汗的困境而言,它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权力对冲的结果,也与阿富汗国内的宗教、社会治理结构及外部势力的介入有关。“在阿富汗战后重建进程中,以美国为主导的盟军组织、阿富汗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阿富汗海外流亡归国势力之间根本无法相互配合。各种行为体采取了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策略来推进自身最关注的优先议题。”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虽然非传统安全威胁为各行为体提供了合作机会,但由于议题性质不同,合作效果可能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