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6)02-0137-06 任访秋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或“学术专家”的形象,是由其生前完成的大量学术论著塑造而成的。在任访秋学者身份建构过程中,13卷《任访秋文集》于2013年的出版无疑起到巨大作用。随着文集出版,任访秋“学者形象”得到最终定格。由于文集塑造的任访秋形象,是一个孜孜不倦、知识渊博、古今贯通的文学研究专家,随之对任先生的讨论,也就在“文学研究”的学术维度和问题视域内展开[1]。而这样的研究思路和论说角度,又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任访秋“学者”或“学术专家”的形象建构。从学术角度对任访秋先生进行研究,总结其学术得失,研讨其学术贡献,并由此而上升至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现代文学学人的整体研究,这样做非常必要,也是学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笔者完全赞同。但这里仍存在一个问题,即学人研究的纯学术维度的有效性,特别是当我们的研究对象无法用一般意义上的“学人”、“学者”或“学术专家”的概念来涵盖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具体到任访秋来说,作为知识分子,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发展并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任访秋身处大学之中,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确实构成其生命中的两项主要内容,称此一时期中的任访秋为纯粹学者(专家、教授),应毫无疑义。但新中国成立前任先生则并非是一个纯粹专家、学者,只以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作为立身之本。当然,表面看,新中国成立前至新中国成立后,任先生职业、身份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生志趣似没有任何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他先受聘于洛阳师范,后为河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则为新成立河南大学教授,此教授身份始终没变。此其一。新中国成立前洛阳师范和河南大学时期,是任访秋一生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段,他的第一本现代文学研究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及古典学术研究专著《子产评传》、《中国文学史散论》完成出版,其他如《中国小品文发展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述要》、《中国文学史讲义》等论著虽没有出版,但也部分或接近完成。也就是说,作为教授从事于专门学术研究,并把学术研究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任访秋来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是延续一致的,此其二。笔者之所以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任访秋无法用“学者”一词来加以完全概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任访秋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纯粹“学者”的任访秋,是因为从一些原始的报章杂志之中,发现了任访秋作为专业学者之外的另一面相。 一、任访秋佚文一:学术散论、文学批评与散文创作 笔者在阅读民国时期河南报纸时,发现任访秋以“访秋”、“任访秋”、“霜枫”、“昉秋”为名发表的文章共计69篇,其中有11篇已收入《任访秋文集》中①,没有收入文集的佚文共计58篇。笔者之所以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任访秋无法用“教授”或“学者”来概括,是因为还存在另一任访秋,或任访秋的另一面相,就是基于这58篇集外佚文的发现。 当然,这58篇佚文性质也并非完全一致。其中,有7篇即《渊明与菊——读书随笔之二》、《任公与定庵——读书随笔》、《贾谊——读书随笔之五》、《〈船山遗书〉——读书随笔之六》、《张之洞〈劝学篇〉——读书随笔之七》、《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读书随笔之九》、《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之论为道家学说》,是有关学术思想史方面的论文。前六篇副题皆冠以“读书随笔”,与任访秋1947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散论》中所收文章性质相同,皆为与学术史或文学史有关的散论性质的文章。这些文章,正如作者所说,是为文学通史写作所作的准备与预演,属于“窄而深的研究”、“专家的研究”[2]1288。任访秋从事学术研究,开始为自己所定目标就很高,即要发奋写出一部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史》[2]1289。但他很快发现,写一部像样的文学通史并非那么容易,要想对这门学科真正有点贡献,当先着手于窄而深的专家之学,《中国文学史散论》一类性质的文字,正是出于此种考虑。当然,对于任先生来说,窄而深的研究是为写出一部博通的文学通史服务的,后者是他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不管追求“窄而深”也好,还是追求“广而博”也好,都属于学术研究范畴。从这样意义上说,上面提到的七篇佚文,只不过构成了对现有任访秋“学人”形象的再一次肯认②。 58篇佚文中,有9篇属于文学批评,它们是《论文人无行》、《美人迟暮》、《文人之自轻与被轻》、《鲁迅先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今后的中国文艺界》、《批评与创作》、《创作与年龄》、《论传记文学》、《我们需要一部鲁迅传》,皆发表于民国河南报纸的各种副刊上面。其中,《论文人无行》、《美人迟暮》、《文人之自轻与被轻》三篇,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现象有感而发,而论及当代文坛。后面几篇则是就当今文坛的创作与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任访秋集外佚文中还有3篇散文,即《秋夜》、《访人》与《我和文学的姻缘》,前两篇为笔调优美的文学创作,后一篇是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回忆。这些文学批评与散文的文献价值,明显不同于上面提到的7篇学术研究文章。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发现说明,任访秋并不只是一个完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还是一个文学批评家和作家。虽然就现有发现来说,任访秋发表的文学批评文章数量不多,创作更少,但它们的存在足以说明,任先生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事学术研究,在从事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之外,他还想直接参与到当时的文坛活动之中,保持与当时文坛的互动和联系。这样的努力无疑是非常可贵和值得肯定的。新中国成立前任先生发表的最后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为《作品的质与量》,刊于《教育函授杂志》1948年第1卷第4期。这说明任访秋文学批评活动一直延续至1948年。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活动中断了,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