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5-0074-08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其中,来自农村、父母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断地涌入大学校园。据北京大学2011年实施的《首都高校新生调查》数据显示,首都高校大学新生中,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即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26%。[1]近三年来,随着教育部等五部委组织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进一步扩大,重点高校中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国家对农村地区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高度重视,意味着更多农村学生将有机会进入重点高校学习,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然而,对于这些有幸跨入重点高校的第一代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是怎样的?与其他同辈学生群体相比,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针对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 美国学者在研究处境不利(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时,非常关注那些父母都没有接受过四年制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大学生群体。因为有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少数族裔、母语非英语的家庭。[3]这类学生不论在家庭经济资本,还是文化资本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由于这些先赋的不利条件,与第二代大学生(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接受过四年制高等教育)相比,第一代大学生在入学前倾向于更少的学业准备和心理准备,因而学业成绩也更低;[4]在从家庭到学校、中学到大学两个不同场域的过渡适应中,第一代大学生常常面临焦虑、空间位置失调、心理失衡、文化冲突、社交关系紧张等问题;[5]在学业保持率和学位获得率方面,第一代大学生表现较差,面临更高的辍学风险;[6]在大学学习经历方面,第一代大学生较少获得来自家庭和同辈群体的支持,并且在数学、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分更低;[7]在学业和社交融入方面也常常遭遇困境;[8]还有学者通过比较两类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经历后发现,相比第二代大学生而言,第一代大学生在学业参与程度、学业能力发展、大学学习经历满意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和劣势现象。[9] 相比美国学者对第一代大学生群体学业发展情况的高度关注,我国学者对该类群体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鲍威通过对首都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业基础、升学决策的信息支持以及最终升学院校类型方面,与第二代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距。[10]除此之外,第一代农村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中的大多数面临经济障碍、自我规划障碍等校园适应难题。[11]由于我国农村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第一代大学生,因此,既有的大量研究主要从农村大学生入手,而不把第一代农村大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研究。而有关农村大学生校园学习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业适应方面。有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大学生学业适应情况较差,具体表现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欠妥、对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压力大[12]。二是校园生活文化融合方面。通过质性研究描述农村大学生被置于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场域时,体验到的一种疏离感和被剥夺感[13],进而探讨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困境[14]。 梳理已有的对第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成果发现,美国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开展了有关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而我国对这一类学生群体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尽管有少量研究涉及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也只是零星地关注到他们的家庭背景特征、升学路径选择以及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而对这类学生群体在校的学习参与过程与学业收获等情况却知之甚少,忽略了对第一代大学生学习经历过程及结果的整体研究。 鉴于此,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差距,仅仅把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还不足以说明我国高校中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业发展情况。因此,本文结合地域维度(农村-城市),把第一代大学生细分为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和第一代城市大学生,重点考察第一代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及学业能力发展情况,并与第一代城市大学生和第二代大学生进行比较。以期较为全面地了解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在家庭文化资本和地域位置区隔双重结构制约下的学业发展状况,进而探讨结构因素和个体行动能力对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学业能力发展的影响路径。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笔者2013年对江苏省两所“985工程”高校本科生开展的学习经历调查[15]。调查工具采用由南京大学负责翻译成中文版的SERU(Student Experience in Research University,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该问卷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开发,2011年引入中国,南京大学经过多次不断地试测和修正,最终完善为中文版的SERU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11-12月份,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太短,尚未形成深刻的大学学习体验,最后实际抽样的年级为的二、三、四年级本科生。抽样过程中,兼顾专业和年级,两所高校各发放200份问卷,共计发放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63份。其中,N大学191份,D大学172份;男生所占比例为50.1%,女生为49.9%;大二年级占42.7%,大三年级占33.6%,大四年级占23.7%。 针对“第一代大学生”的概念界定,国外学者把父母双方都没有接受过四年制大学教育的本科生看作是第一代大学生,而考虑到我国是高等教育后发外生型国家,在界定第一代大学生时,要充分尊重本国国情,做了相应调整。因此,本研究将第一代大学生界定为父母双方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学生群体,相应的第二代大学生是指父母至少一方有过高等教育经历的大学生。文中的“农村”一词,主要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包括建制镇、一般乡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16]在具体分析中,把学生高考前家庭常住地在县城或县级市以下的区域界定为农村。依据上述的定义,第一代农村大学生指的是家庭常住地在乡镇和乡村的第一代大学生。由调查数据分析得知,在两所研究型高校中,第一代农村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9%,第一代城市大学生比例为27.8%,第二代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3.2%(其中城市50.7%,农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