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6)03-0001-05 任何重大、庞杂的工程,首先考虑的不是具体方案,而是理论设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协同创新。因此,启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课题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的理论设计。在理论设计取得共识基础上,才能逐步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分工)设计→程序设计。 理论设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实施这项工程?二是如何实施这项工程?分别简述如下。 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和质量建设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此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而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速度更快,质量问题更为突出,质量建设任务也就更为紧迫。 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纪之交提出高等教育应对世界新变化的三个指导性目标:针对性、质量、国际化。[1]针对性指高等教育应当针对实际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进行建设;国际化指从国际交流上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不管是针对性还是国际化,核心问题都是质量问题,都是围绕提高质量,指引质量建设。 为什么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现在许多国家都提出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世界共同面临科技高效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国家的现代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能适应、推动现代化的专门人才来引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现代化建设。没有这样的人才,现代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为此,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将传统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变为现代化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现在,有的学者仍留恋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提倡为学术而学术,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影响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叶开始陆续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陆续进入大众化阶段。为什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要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路?归根到底是为世界现代化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培养人才。因此,二战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大学生数激增,特别是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将近翻了一番,如表1所示。
在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面临两大变化。首先,大学生数量增长太快,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势必降低质量。高等教育资源指什么?人、财、物。“财”和“物”没那么快增长,但相对于“人”来说比较好办;而“人”的增长就困难得多,尤其是优秀师资的增长不可能在十年里翻一番。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产生了“质量危机”,为此,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其次,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引发单一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所能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多,只集中于培养学术型或高层次生产与管理型人才,也就是为大学与科研机构培养学术人才,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生产与管理人才。到了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需求,尤其是应当培养数量庞大、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产生了多元化的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观是正确的,而现在我们头脑中的质量往往还停留在单一的精英型质量观上,不能适应大众化的现实。这种质量观必须以多元化的质量观取代,不能要求所有的大学向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看齐,那样无法培养出适应各行业、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使高等教育发展观念从单一化的学术型人才观转变为多样化的学术与应用并重的人才观,“985工程”高校有自己的质量标准,而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也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 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关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我国更为突出。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学生数量的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各国。如果说,世界大学生数增加幅度大,在21世纪初的十年将近翻一番。而在中国,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数量增长不是翻了一番而是翻了两番多;1998年到2013年的十五年间更是翻了三番。或者说,10年间增长达6.4倍,15年间增长达7.9倍。从而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更加突出,质量建设的任务更为紧迫。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这也可以从近些年的教育规划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政策不同的提法看出来:对义务教育的政策是均衡发展;对高中的政策是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是加快发展;而对高等教育则是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