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国家,必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1]或许正是由于对此观点的深切认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念、决心以及力度才世所罕见。然而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距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依然还有不小距离。这不禁引人反思,为什么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情如此高涨,信念如此坚定,力度如此空前,实践却不尽如人意?是不是由于太急于实现目的,而忘了思考目的本身?观念决定行动。当观念尚不清晰的时候,实践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在新一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有必要廓清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基本问题。 一、大学排行热引发的思考 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发布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榜以来,各种大学排行榜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排名问题也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 大学排行榜作为解决高等教育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壮大。如今,大学排行榜名目之繁多,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前,大学排行榜似乎已成为人们衡量大学水平与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挥棒”。然而,这样的大学排行榜遭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质疑,既然排名就必须要量化,既然量化就必须找定量化的指标,把一些很难量化的东西勉强指标化,能真正反映事物的实质么?[2]可以说,大学排行榜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各界关于大学排行榜的看法也莫衷一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像大学排行榜一样,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如此之多且持续不断的质疑,但依然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之事? 通过对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依据和规则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无论哪个排行榜,都是先构建一个指标体系,赋予各指标一定比例的权重,然后拿这个指标体系去衡量所有参与排名的大学,最后算出一个总分,并以分数为依据进行排名。在基本理念上各种大学排行榜都是基于这种分析重构的逻辑,只是在具体的指标选择和权重设计方面有所不同。排名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将排名划分几个区间。比如,排名在世界前100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在101-200之间的是世界著名大学,在201-500之间的是世界知名大学。如此一来,世界一流大学、世界著名大学以及世界知名大学等,就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 这样的逻辑与思路,表面看起来既简单易行,又看似客观科学,并且还显得公平公正。所以,虽然各界对大学排行榜质疑不断,其地位却依然稳如泰山。可是,这样产生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需要的世界一流大学吗?如果是,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不是,我们需要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才能产生?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 二、构成论与生成论释义 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构成论和生成论两种不同的思维范式。 构成论的基本思想是,宇宙及其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宇宙中基本构成要素的分离与结合。[3]2科学发展史上的元素论和原子论都是构成论,它们都承认宇宙是由一些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并且都坚持还原论,使用分析方法。亦即,如果某种事物过分复杂,难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就把它分为若干份可以分析的可操控单元,通过对这些可操控单元的细节进行认识而把握事物整体。这是分析重构法,属于构成论的思维方式。[4]构成论的思维方式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为其组成要素,要素可以由其他东西替换;第二,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便得到原物的整体;第三,如果解决了各个要素的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体的问题。[5]构成论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以牛顿和笛卡尔为主要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辉煌,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构成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日益显露。社会、经济、科学等的发展充分表明,世界是一个有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3]127人们想从部分中了解整体,但整体已不复存在了。[3]104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从整体上来看构成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第一,非历史性,否认事物发展的历史积累性;第二,重视构成材料,而忽视或轻视生成方式;第三,非历史性导致的机械决定论。[6]随着人们对构成论思维方式固有缺陷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成论思维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根源上来说,如今世界各地,无论西方或东方,社会组织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4]就是源于构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构成论思维方式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生成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事物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它们自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在不断地转化、生成和消亡,生成过程不是物质结构组成要素的分解或重新组合,而是突现,是自组织,是新事物的生成。”[4]这种观点称为生成论。生成论最本质的特征是动态性和整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由潜在性、显现性、全域相关性、随机性以及自我统一性体现出来,由此而构成生成论的基本框架。潜在性是生成之源,显现性是生成之途,显现过程就是“生”的过程。而全域相关性、随机性与自我统一性都集中体现于这个“生”的过程中。“生”的过程不是将现存的要素组合转变而成就,而是整合了有关的全部潜能才得以实现的。生成论强调:第一,宇宙及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一个生成过程;第二,这个生成过程是整合的,即从潜存到显现过程中将相关因素都整合在其中,从而生成具有个体性的新事物;第三,潜在性即是“道实在”,它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具有双重结构。[3]186-187生成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某个外在力量给定的,而是有起源的,是从无到有地生成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