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6)01-0142-27 大学作为文化属性的组织被其文化所决定,有怎样的大学文化就有怎样的大学,缺失了文化底蕴的厚重,大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相反任何卓越大学都是卓越文化支撑的结果,所以大学文化的意义绝不亚于大学自身的意义。考察我国大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大学文化发展建设及大学文化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历程。作为“大学文化发展历程研究”的姊妹篇,本文在循历史线索考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文化发展建设历程,并提出大学文化历经自“校园文化”之兴起、经“人文素质教育”之高潮、最后沉淀于“大学文化”之成熟等三大发展阶段的研究结论基础上,专门梳理了大学文化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大学的“文化育人”“文化治校”“文化强国”三个层面提炼了大学文化思想,并就大学文化思想的学理性及其实践两个切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关于大学文化思想的学理性讨论旨在为大学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找到理论依据,而对大学文化思想实践的研究则旨在大学文化思想之意义价值的现实化。“思想决定命运”是俄国学者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在其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著作《文化的哲学》中一再强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论,笔者同意这个结论。如果把思想比喻为在黑暗中闪烁的光芒,黑暗不仅不能将它笼罩,相反凡光芒到达之处黑暗必将被驱除,所以思想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文化思想对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亦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文化的核心即属于精神层面的大学文化所体现的思想,而大学文化思想的对应即大学文化理性。所谓大学文化理性是人们对大学及其文化价值加以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后,形成的对大学清醒的文化自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信、严肃的文化自律。[1]文化理性不只是大学的外衣更是大学的灵魂,决定了大学能否理性于办学、治校、育人、强国的实践。对大学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予以总结提炼,是大学文化研究及文化建设循着理性方向提升的必要,不仅为大学文化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更在于从大学文化思想的深处挖掘大学文化的价值以指导大学文化发展建设的实践,这就是大学文化思想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大学文化育人思想研究 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育人和知识创新,认识和守持育人和知识创新的本质、价值和规律是大学基本的理性。两者相较无疑育人是大学之首要,因此育人为本或以生为本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解决了育人问题,大学的核心使命方能得到现实的践行。正是受上述大学理性的驱使,历史上英国大学重视通过博雅教育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对学者的训练,美国大学则注重受教育者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的养成。人才培养目标虽有不同,但他们利用文化育人的理念有极大的相通性。正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性,致使大学及其教育者在大学文化的营造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价值。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亦然,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大学文化育人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一)文化育人的学理性讨论 学校教育存在的理由在于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素质改善、发展、提高不能完全依靠自发完成即自我实现,但学校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结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加影响,更取决于或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心接受,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大学文化正是把具有外律目的的学校教育通过优良文化环境的形成或改善,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生成内律要求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利用文化的影响达成教育目的,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不教之教”。笔者关于大学文化育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大学文化育人作用的产生,在于其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并决定教育的质量。[2]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诸多要素如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模式、教学制度、施教者等等,它们同时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影响并不同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但上述教育要素为学校专门的设计和选择,均属于外来的影响,它们中如大学制度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仅仅依靠带有强制性的制度支使教师教得更努力以及学生学得更刻苦,因此如何依靠师生已经建立起来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唤起他们来自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既是学校文化的责任所在也是学校文化的作用所在。文化育人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学人文生态、文化氛围以及受此影响积淀而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置身其间的师生在学府浓郁的学术文化气息熏陶中而自觉于志学自律于修身。如此,文化育人的学理性清晰后,把大学文化纳进人才培养体系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文化育人的价值是由“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内在规定的,因此大学文化建构的核心价值亦在育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缘起和发展无不体现了文化育人思想的实践,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行尤是。早在1995年9月,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在全国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四个根据:一是切中当前社会“急功近利,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时弊;二是符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符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趋势;三是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3]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的启动本身就是在文化育人思想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事实亦然,正是文化素质教育根本改变了我国高校过去“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益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广被大学及其师生接受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因为它始终是在文化育人思想引领下并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