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将于2016年6月23日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简称“脱欧”公投),公投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将最终决定英国是否离开欧盟。近些年来,英国国内的疑欧情绪普遍上扬,朝野就如何处理对欧关系的争论升级,主张退出欧盟的人数有所增加。当前,欧盟正身陷多重危机,英国此时搞公投无异于落井下石,而且英国一旦退出欧盟,将会给英国和欧盟乃至全球都带来巨大冲击。事实上,英国已享受着置身于欧元区和申根区之外等特殊待遇,为何还不满足现状、提出这种有损欧洲团结的诉求?而且理性地看,英国退欧绝对是弊大于利,却为何得到许多英国人的支持?这里又有着怎样的逻辑?本文试图在梳理二战后英欧关系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英国“疑欧主义”背后的真实原因,并据此来探讨“脱欧”公投的可能结果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英欧关系的历史演变 英国“疑欧”、“脱欧”情绪可谓由来已久,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一直表现得三心二意、踌躇摇摆,就像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所形容的,“总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过去几十年,英欧间摩擦不断,爆发过多次危机,现在的“脱欧”公投可以说只是双方一直以来紧张关系的极端化表现而已。因此,有必要回到原点,考察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过程,才能搞清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要“脱欧”的地步。 英国从参与欧洲一体化走向“脱欧”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72年,英国从旁观到申请加入。二战后英国致力于推行所谓“三环外交”,但这“三环”在整个战略中有位次之分:英联邦最重,美国其次,欧洲最远。由于自身实力下降,英国政府希望借助英联邦来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不愿屈尊以一个普通成员国的身份参与欧洲一体化。“舒曼倡议”提出后,英国内阁认为其中蕴涵超国家内容,做出不加入共同体的决定。于是,在没有英国参与的情况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于1951年创立煤钢共同体,迈出了一体化的第一步。1955年,上述6国在意大利的墨西拿开会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也没有派高级代表与会。随着《罗马条约》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于1958年成立。为了对抗EEC,1960年,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及葡萄牙创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该联盟以自由贸易而非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目的,属自愿性质。由于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很难与EEC抗衡。欧洲形势的快速变化最终使英国作出了重大转向,决定申请加入被称作“共同市场”的EEC。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影响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担心英国加入EEC会挑战法国的领导权威,故两次否决英国的入盟申请。直到1969年戴高乐辞职,加之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日渐强大的西德,英国的第三次入盟申请才被接受。 第二阶段为1973至1979年,英国刚加入就要离开。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①成员。但是英国加入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主要是想通过加入欧共体来获取经济上的好处。由于英国没有赶上“头班车”,其加入时许多规则已经制定好,尤其是共同体预算摊款及共同农业政策对英国很不利。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衰退使英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一些反欧人士把英国的不幸归咎于加入欧共体。英国国内在英国的欧共体成员资格问题上陷入了严重分裂:大部分保守党人、工业界和金融界,以及一小部分工党人士坚持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一小部分保守党人、工党左翼及工会则持反对立场。②由于工党内部发生严重分裂,哈罗德·威尔逊领导的工党在1974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如果当选将就英国的欧共体成员资格进行公投。公投于1975年6月5日举行,投票率为64%,其中67.2%的民众选择留下。③ 第三阶段为1979至1997年,保守党执政时期,与欧关系持续紧张。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坚持把欧共体农业价格与解决英国的预算摊款问题联系起来,立场十分强硬,其名言就是“要把我们的钱拿回来”。最终,她通过强势谈判为英国争取到欧共体预算“返款”(rebate)的“特殊待遇”。④但这位“铁娘子”并非一味地反对欧洲一体化,因为她深知欧洲单一市场对英国的经济价值,因此支持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推出的《单一欧洲法案》。梅杰担任首相后,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谈判中成功地为英国争取到不参加货币联盟的“例外权”,而且当时荷兰政府提出的建设“欧洲联邦”目标也被改成“更紧密的联盟”(ever closer union)。1992年9月,国际金融市场大肆做空英镑,英国政府因无力应对而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⑤这一事件再次加强了疑欧派在保守党内的地位,他们要求政府明确表示不参加货币联盟,至少在做出决定时应举行全民公投。梅杰执政末期,英欧之间还因“疯牛病”问题发生严重对立。欧盟对英国牛肉的禁运措施被英国媒体描绘成对英国主权的威胁,激发了英国国内的反欧情绪,一些人再次提出“脱欧”主张。梅杰政府开始采取“不合作”政策,几乎对所有加深一体化的建议都持反对或牵制的态度。 第四阶段是1997至2010年,工党执政时期,对欧政策较为积极,但未能加入欧元区。工党布莱尔上台后,宣称任内要“结束英国的孤立并担当欧洲的领导者”,但其雄心壮志却屡次撞到英国民众的疑欧墙上。1999年1月1日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启动日期,由于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等人的反对,英国没有成为首批欧元启动国。布朗随即提出英国加入欧元区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2003年,布朗公布“测试”的评估报告,其结论是,除了金融服务标准外,其余四项测试均未获通过。2005年,工党、保守党和自民党都在竞选纲领中宣布将以公投方式表决《欧盟宪法条约》,由于法国和荷兰在全民公投中否决了该条约草案,布莱尔政府最后宣布推迟举行公投。2007年,针对宪法条约改版的《里斯本条约》,工党政府认为只是修改现有的欧盟条约,无需通过全民公投,事实助推了该条约的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