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思想研究中,有一個傾向值得分外注意,即政治思想研究與政治哲學研究的分野。從思想史的角度上看,對傳統政治思想的研究,自民國以來,便受到了關心時弊的學者推愛,譬如蕭公權之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便從多方面探究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發展的主綫脉絡及其成因。但究其根本,政治思想研究仍不外分爲思想研究和外部社會研究兩個維度。然而,政治哲學的研究相較思想研究又另有特色。政治哲學的研究强調思想構建的邏輯及形而上學基礎:具體的政治架構,或從屬于固有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或因循獨立自洽的邏輯體系,有“來龍”亦有“去脉”。因此,充分地還原政治哲學的完整框架和邏輯演進,也就成爲政治哲學研究的重中之重。英國近代政治哲學思想的啓蒙者,無論是霍布斯、洛克亦或培根,都從某“必要”的前提出發,來鋪設自己的政治思想與主張。其中洛克“三權分立”的主張不僅得到了廣泛的接納,其“社會契約論”的理論前提更重新定義了權力的來源與歸屬,在理論上開啓了政治思想近代化的浪潮。①因而,突出政治哲學的理論特色和時代任務,理應是當代學界研究的重心之一。 具體到道家的政治思想研究領域,過去幾十年的出土文獻成果,已經使得先秦——秦漢時期的道家思想材料豐富起來了。其中,對黃老道家的深入研究,也隱然使道家研究的領域由先前的老莊道家一枝獨秀,拓展至老莊與黃老並重的局面。②更重要的是,這一變化還引發道家在政治哲學領域的角色轉變。黃老道家對古代政治的積極參與,中和了老莊道家(特別是莊子)對政治事務的疏離,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政治哲學圖式。早期道家既關心形而上學的整體構建與個人的心性修養,又關心具體的政治事務,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政治綱要,尤以稷下學宮的道家學派爲代表:稷下道家在政治上與儒家的主張相互碰撞,其理論重黃帝之術與老子之學,可視爲廣義的“黃老道家”的先聲;而其形而上學的理論,又爲後期的儒家所吸收和效仿。同時,黃老道家的政治思想建構,既因循老子思想的主幹,又有所引申。這種將老子“政治哲學化”的治學傾向,不僅是道家思想在早期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思想得以發展的本質體現。應當說,黃老道家的政治哲學建構,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有著極爲深遠的影響。 一、“形”:黃老道家中的“實體性” 在闡述理論之前,有一個關于史料的問題,需要稍作闡明:早前的學界流行一派觀點,認爲黃老道家思想在漢代興起,時間上晚于老莊一派,因此並未從史料學的角度來指明先秦時期黃老道家思想研究應依據的文本;但由出土文獻所提供的思想脉絡來看。黃老道家並非憑空出現,作爲齊稷下學派論文總集的《管子》和呂不韋所集《呂氏春秋》中所包含的道家思想,雖與老莊思想有所出入,但又符合老子思想中的爲政理念。究其內容,也與形名道法等概念彼此勾連。因此,可以認爲《管子》與《呂氏春秋》與道家思想相關的章節,是可靠的研究黃老道家政治思想先聲的文獻。③ 道家“形名”之說,在哲學的原生語境中有其本根。雖然“形”在今日的語境中有“形體、形式”之義,但從“形”的本義上來看,“形”是一個兼義詞。它同時具有“形容”的動詞義與“象形”的名詞義。從“形”的本字上看,形的本字是“形”,即對一事或一動作的再現。在這裏,“形”作爲“再現”環節中的一個階段,自然藴含了形而上的演繹過程:從過程上看,“形”是對已存在事物的再現,這種再現可以是物質上的再現,也可以是過程的再現,或者是形式的再見。但無論如何,這種再現都需要準確地把握住事物在形式上的結構和特點。從字形上看,“形”的小篆即是由意符中的兩個“干”對應,來表達“形式上的再現”。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即專門論及此節: (形),象也。當作像。謂像似可見者也。人部曰:像,似也。似,像也。形容謂之形。因而形容之亦謂之形。“〈六書〉二”曰:“像形者謂形其形也。”“〈六書〉四”曰形聲者,謂形其聲之形也。《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分稱之,實可互稱也。 “形”與“象”,從古代漢語的原生語境之中,就是一對互爲詞義。“象”是二維的形式,“形”是占有空間的形式。因此《周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與“象”是由“至高之存在”分化的結果。而在中國哲學的傳統圖式中,“形”也成爲了形而上學推導的重要一環:從一般的哲學思辨來看:“形”是溝通存在之事物與“名”(姑且視爲意義之世界)之間的橋梁;從中國哲學自身的角度來看,“形”又具有一些特殊性。譬如《周易》以“天”者爲上,所示的都是“象”,屬“地”爲形,所示者都是“物”。這是“陰陽”,“天地”的世界觀使然。“形”是具體的存在,它與“象”同源,二者實有內在的對應關係,這一世界圖式雖然與黃老道家之說稍有出入,但其本質卻一以貫之。其基本精神在黃老道家的著述裏,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形”作爲一個字,在《呂氏春秋》中出現了二十七次,但在《管子》中卻出現了一百二十次,其出現的頻次大幅上升。從呂氏春秋所出現的二十七次“形”來看,“形”的本義是“人的形體”: 可得乎?昔先聖王之爲苑囿國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 人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异,其情一體也。(《情欲》) 不能爲君者,傷形費神,越心勞耳目。(《當染》) 故精神安乎形,兩年壽得長焉。(《盡數》)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定形則生害矣。(《盡數》)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