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保持我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1978年,我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社会出现了亘古未见的重大变化。发展至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处在转折关头的中国呼唤着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消解社会矛盾,消除前进障碍,增强发展的动力,实现民族复兴。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的车轮。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既有经验借鉴,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这一改革是在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一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渐进性。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显而易见,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内,渐进式改革具有平稳的优点,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渐进改革的掣肘效应凸显,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改革内容表象化,需要对体制的核心问题进行改革。改革以来,我国改革的次序是从外围到核心,先增量后存量,先经济后政治,先着手在体制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在新体制基本形成后再打破旧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潜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前行,对外开放的局面基本形成。随着增量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体制改革的“外围战”已经结束,当前,“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①继往开来,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解决现存体制中高度集权的总病根。 改革措施碎片化,需要统筹推进改革。渐进改革战略在内容上先经济后政治社会文化,在地域上先农村、沿海,后城市、内地,在操作上先试点后推广,在层次上由下到上,在方式上先实践后理论,在策略上先容易后困难,在程序上先简单后复杂。改革初期,该战略的实施冲破了高度集权的体制,调动了广大基层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旧体制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内容既广泛又深刻。面对旧体制的顽强抵制,渐进改革战略局部性、零散性的局限渐显,改革内容缺乏联系,互不呼应,改革措施零打碎敲,缺乏配套,无法形成改革合力,改革效果此消彼长,不够明显。 改革共识逐渐模糊,改革动力难以为继。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导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变异。就政治体制本身而言,根据集权政治效应递减的铁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日渐严重,体制日渐保守,其积极效应日渐消失,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由于改革的不平衡,在集权政治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化结构下,集权政治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不受制约的权力和市场化条件下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强大的政治权力不断渗透进入市场领域,必然导致改革的变异。在改革目标上,由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变异为替少数强势集团保利益的现象;在改革策略上,由渐行渐进变异为停滞不前的现象;在改革本质上,由实现共同富裕变异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改革事与愿违,由此,人们由原来一致拥护改革转为质疑改革。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人认为改革不彻底,广大弱势群体认为改革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持传统思想的人则坚持回到传统体制去。对改革产生争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少数人和个别利益集团利用权力扭曲改革,利用改革的漏洞谋取私利,利用改革的失误否定改革。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都遭受一片质疑甚至否定,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改革问题逐渐积累,党的执政面临严重挑战。渐进式改革所回避的问题日益显露并积聚,呈现积重难返的趋势。渐进式改革不是一揽子式的总体的配套改革,而是逐步改革,这一改革既需要培育新体制,又需要旧体制发挥一定的作用,新旧体制之间必然产生摩擦。在新旧体制并存的复杂状态下,旧体制往往十分强大,新体制常常难以很快有效运转,或者新旧体制同时失灵,新老问题相互混杂。首先,传统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的弊端不但没有消除,反而依靠现有体制形成痼疾,如日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其次,传统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的弊端迅速扩散到经济等新体制刚刚生长的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弊端,如垄断集团攫取巨额利益,弱势群体生活艰辛,侵蚀着体制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第三,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新的变数,包括党的群众基础受到一定的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一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并没有显著增强,原来已经消灭的压迫和剥削现象孳生蔓延,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不满情绪有所滋长。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渐进式改革所产生的问题、困难、障碍越来越多,其所面临的困难和变数也不断增多,日积月累,如不及时消解,恐会发生严重后果。 改革环境复杂化,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的压力增大。改革之初,我国对内努力冲破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旧体制的束缚,对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符合国内民心,促进了世界和平,改革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随着改革的深入,渐进改革的弊端日益暴露,改革失误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改革的性质发生异化,质疑、反对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强,导致社会力量的变化。支持改革的力量在分化变弱,尽管他们对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但往往莫衷一是,各行其是。反对改革的左派利用改革中的失误和问题不断批评改革,反对的呼声在增强。否定改革的右派则利用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和民众的“期望增长革命”,大肆宣传西化思潮。一些利益群体、民众以及弱势群体根据情势加入左派或右派。同时腐败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两极分化趋于严重,群体性事件绵延不断,维稳压力越来越大。在多方的压力下,改革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国际上,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反恐战争取得成效,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战略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遏制中国的力度不断加大,企图以压促变。采取激进方式的俄罗斯等国通过第二次转型,在度过困难之后已经产生显著效应。 总而言之,“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②“改革的迫切性不仅源于原来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完成,更在于‘转型陷阱’所酿成的新的危机”。③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大,渐进改革的空间已经相当狭小,依靠现有方式已经无法应对解决,必须确立新的观念,采取新的方式,化解矛盾,破除障碍,凝聚力量,增强动力,统筹兼顾,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