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5)5-0102-06 一、对话:《阿喇伯海的女神》的研究新视点 《阿喇伯海的女神》是富有徐訏特色的一个小说,尽管难找到专论的文章,但它的基本特征已被挖掘。“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徐訏小说的异域色彩和浪漫情调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并广泛论及。”①小说刚好吻合上述两点。若按寻常的研究路径,哪怕文本细读的功夫一流,这个小说也难有再研究的价值;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小说则有新的内涵与意义。 新读法就是把《阿喇伯海的女神》当做海洋小说解读,剖析海洋的意义。现代作家创作的海洋文学,从表层看,因为作家有海洋生活体验,海洋成为一种文学想象,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杨振声的《玉君》等;从深层看,留学所在国物质与精神的先进刺激学生大脑,他们必然会反思自身与民族,郭沫若海洋诗歌就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新旧更替愿望。徐訏在1936年赴法国留学,“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早已过去,他的涉海之路有不同于鲁迅、胡适等那一代人的意义。当海洋是一种连接不同文化或国家的纽带、更是异质文化的一个汇聚场域时,在叙事型的海洋空间,海洋想象可能是一种异域奇观,或者呈现为一种强势文化的霸权,也有可能是在不同文化间展开的对话。《阿喇伯海的女神》是一个展示异质文化间对话的小说,在海洋这个平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或者说文化主体进行有效对话。对话,就是读解小说的新视点。 宁波作家徐訏以文化对话立场处理人物,这主要与他海洋文化的包容品格有关。开放、包容被学术界视为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从文化结构和精神看,他隶属于海洋文化。浙东海洋文化和他成长过程中接受的近代文化是他文化资源的基本构成,近代中国文化呈现由内陆向海洋转型的态势,一是文人由内陆走向海洋,二是他们吸纳西方海洋文化,浙东与近代两种海洋文化作用于徐訏,这使得他的开放、包容等海洋精神非常突出。就他的包容,有学者指出:“在文化问题上,他不主张以一种文化取代,克服另一种文化,也不主张一种文化拒绝与另一种文化对话,他强调‘实用’,充分尊重各种文化的存在价值与自足品位,重视各文化本身潜力的发掘。”②他的包容一以贯之,在60年代,徐讨论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戏剧改良问题,他主张:“改良不如另创新的,新旧并存,绝无坏处,观众自己取舍,不适的自然会自己淘汰。”③包容多元的文化胸襟决定了跨文化对话可能实现。因为包容,在文化冲突或交流中才不至于有文化沦陷为他者、或被强势文化消灭的现象出现,显然包容是对话的前提。从现实看,徐訏一直是一个对话型文人,在三四十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中西对话的散文如《论中西的风景美》、《谈中西艺术》、《中西的电车轨道与文化》等,文化比较、交流、影响是这一组文章的主题,因此,当海洋叙事涉及两种以上的文化时,对话就是一种常态。 二、贯穿《阿喇伯海的女神》始终的七场对话 对话是小说的全部,一开始读者就被带到对话的境地。在阿喇伯海,阿喇伯巫女与中国留洋学生在航船甲板上对话,对话内容多半是哲学、宗教与爱,第一次对话的核心部分是阿喇伯海的女神,她是女巫所讲述故事里的一位女性。 在成为女神之前,她是海洋文化培育出的、心态开放的阿喇伯姑娘。首先,她的生活与海有关。她不是保守、封闭的女性,四处游历。因为开放,所以她听进孔子的话、读懂圣经、了悟佛理。如果从文化的大陆型与海洋型分类来看,她接受的文化为海洋型,这决定了她有开放胸襟。其次,当她在接纳其他宗教的时候,文化冲突在大脑中形成。她汇聚了多种宗教,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她并没有以超脱的态度对待冲突,而是认真地在海外求实证。女神的意义在于:在异质文化间发生有冲撞时,开放、包容是正道,不同文化一定要对话,否则,就有文化隔阂与悲剧发生。 第二场对话仍在留学生与巫女之间展开,对话的主题还是女神。在这次对话中,读者知道了女神的故事可能是巫女编造的也有可能是她的一个梦幻。本次对话是上次的延续,阿喇伯少女在跳海自杀的那一刻成了女神,在阿喇伯海她获得绝对自由,但她仍纠结于宗教问题。女神话题是下一次对话的由头。 在第三次对话中,一阿喇伯少女取代女巫出场。他们之间的对话从女神始,转而谈论中国宗教,由于这是青年人之间的对话,因此,话语由宗教自然过渡到爱,爱的信物则是指环。少女手上的指环是她母亲送的,从伊斯兰文化角度看这没有任何含义;留学生手上也有指环,它仅仅是主人买的一个玩物,并未包含爱或者宗教的内涵。不过,在后来的对话里,不但两个年轻人出现了交集,而且,异质文化也进行了有效交流、沟通。少女喜欢他的指环,在她的要求下他给她戴上。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了好感,以后将渐生爱意。有效的文化对话是指,从指环里他读出了阿拉伯人对子女的爱,如果说这是宗教的话,它就是一种普遍的宗教;她则知道在中国文化里指环是年轻人爱的凝聚,所以,她因为爱就喜欢、收受对方的指环。 在他们约会多次以后,小说叙述了第四次对话,话题围绕戒指展开,主题则是文化冲突下的爱。她手指上的戒指雕刻有一个阿喇伯民间故事的画面,故事说的是阿喇伯女子爱上一个异教徒,当地人在发现之后有两种处置方式。“一种是他们把这女子看作叛教的罪恶,将二人同时火毁或水葬;一种是如果女子肯用刀亲自将异教男子杀死,那么大家可以念经将男子超度。”就故事里的女子该如何作为,他们进行了一场跨文化对话,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女子遇上了一个难题。故事的结局是,画面上在杀害爱人时内心矛盾且痛苦的女子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杀了男子又举刀杀死自己,临死前两人拥抱在一起,他们既获得了现世的爱在宗教里也获得永生。这个故事传开之后引发效仿,可怕的习惯随之取消。留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说了两段话,对故事有精彩评述,他的话语引起她的共鸣,她将指环送给他,到此为止,他们已互送戒指,爱再进一层。总之,围绕一个话题,在爱的指引下,他们有着深刻且和谐的交流、沟通,并达成共识、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