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现象,主要是指由同属于一个家族的几代文人构成的作家群。文学世家在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普遍,但是现代以来,由于急剧的社会动荡以及由此导致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动,文学世家或者解体或者以潜隐的形式维系自身的存在。但不论何者,文学世家在当下已较为极为罕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中国当代作家叶兆言则尤显独特。叶兆言出身于典型的文学世家,这就为深入探讨其创作提供了一个颇具意义的观察视角。 文学世家成员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思维与行为方式及其地位与影响会通过血缘亲情的延续,直接影响到世家后来者的性情气质进而外化为艺术风格的呈现。一方面,这种文化传递和保障功能使作家获得较高的创作起点,尤其是在生命个体处于意识形态巨大压抑扭曲的时段;另一方面,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化,对作家主体意识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传递与保障功能也会潜在规约着作家创作的发展。叶兆言的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富于张力的关系中展开的。由此,在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文学研究推进过程中,从文学世家背景来全面考察和检讨叶兆言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调适,意义不容小觑。 一、叶氏文学世家:大时代与小环境 百年中国,历经了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一九四九年政权更替、“文革”等多次大的断裂。每一次断裂,必然会造成文化的转型,当然更会造成处于时代转型中的家庭、个体的激变。而在这大时代的断裂与转型中,也会有小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些许平衡和一脉承续。虽然世家文化传统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毕竟还有个别家族,似乎还在延续着某种文化承传。比如,从叶圣陶到叶至善、叶至诚,再到叶兆言,已愈三代的文人共同构成的叶氏家族,在这个世家极度稀缺的当下,应该已经足够称得上是文学世家了。与社会历史的大时代变迁相比,家庭和家族构成了个人成长的小环境,而世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小环境的稳定性,保证世家门风和文化传统、观念等的延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着大时代的断裂和激变,因而对世家中的个体成长,起到熏染、影响和制约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叶兆言的成长及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与叶氏文学世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叶氏文学世家带给叶兆言的,首先是浓厚醇正的人文熏陶。众所周知,叶兆言的祖父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父亲叶至诚,一生钟情于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影响颇大的文学团体“探求者”的重要成员,①也是知名的藏书家、作家、文学编辑家。在叶兆言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这样的家庭氛围为他提供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同龄人无法拥有的亲近文化、文学的环境: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异常丰富的藏书,还有相对平静的阅读氛围。②同时这也培养了叶兆言对于读书的浓厚兴趣,为其南京大学中文系七年的苦读生活提供了契机。叶兆言相对扎实广博的学养根基有赖于此。 更为重要的,叶氏文学世家的门风内在影响了叶兆言儒雅平和从容的性情气质的养成。祖父叶圣陶虽不失狷介却常以柔和示人;父亲叶至诚为人至为执拗又总以柔顺处世。在立身行事的各个方面,祖父与父亲都显得温和、低调。他们也将这样的生活态度渗透到对叶兆言的教育中,③作为从小与祖父、父亲有着密切接触的叶兆言自然深受影响。 祖父叶圣陶所代表的成长于民国的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父亲叶至诚那一代知识分子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坎坷经历,以及对祖辈、父辈两代知识分子命运近距离的观察与体悟,使叶兆言带着“理解的同情”来看待历史与现实。它既非虚无,亦不高蹈,作家“实际上是借助于‘历史’而去展示一种传统文化存在,从而进一步传达出他对于传统文化存在状态的一份深沉的情思”。④也因着富于同情的贴近,叶兆言眼中的历史与现实更具原生状态。大量充满偶然性、碎片化的生活细节成为作家关注的重点。它们消融了时代风云的激荡,涵纳了世俗人生的凡庸,质疑乃至瓦解了所谓必然法则。这些都使作家的人生态度显得平易、宽容。 同时,这个文学世家也为叶兆言创造了相对平静的生活道路。相对宽裕的经济条件,⑤祖父和父亲在文坛的地位与声望,虽然使叶兆言的家庭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他本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小环境并没有遭到彻底的改变。一九七四年,叶兆言高中毕业,待业一年,去北京和祖父叶圣陶居住,过的依然是闲在的读书生活。然后他去一个小厂当工人;恢复高考后,进入南京大学读书;硕士毕业,叶兆言正赶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段,此时其文学创作也开始引起文坛的关注。叶兆言的生活可谓波澜不惊,无疑这也有助于作家散淡性情的养成。 可见,浓厚醇正的文化氛围;温和低调的门风;祖辈、父辈人生道路的近距离接触与体悟;相对平静的生活;这些不仅影响到叶兆言的性情气质,也外化为其文学创作风格:从容散淡、平易温和。 二、“挽歌”:历史的背影与个体的悲欢 纵观叶兆言的小说创作,我们不妨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历史背景下的书写,均可以从“挽歌”的角度加以观照,可统称之为“挽歌”系列。另一类是对现代人当下生活状态的呈现,可称之为“艳歌”系列。 对于前者“挽歌”系列,作者曾夫子自道:“‘挽歌’作为世界构形,也许它在我的写作中具有原型形式的作用。”⑥这些“挽歌”小说涵盖了民国、抗战、“文革”等重要历史时期,与叶兆言对当下生活的书写一起,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生存状态与情感状态的极富叶氏风格特征的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