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6)01-0026-07 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6.01.004 工农兵文学运动、思潮,是发生于1942-1976年间的一个完整的占据中国文学主流位置的文学运动、思潮,作为体现了一个时代精神形态、特征的文学运动、思潮,其意义不言而喻。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与工农兵文学运动、思潮,有着血肉一般的有机关联,二者在这一运动、思潮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关系,是研究赵树理及工农兵文学运动、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赵树理与兴起及奠基期的工农兵文学 我们或许首先应该把工农兵文学运动、思潮(以下简称工农兵文学)的兴起,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给以解读,才能更为清楚、深刻地理解其兴起及之后发展的意义。 自鸦片战争始,有着超稳定社会结构系统的老中国,在自身原因及外在刺激下瓦解了。西方的资本经济模式首先从中国南部进入中国,经过洋务运动的技术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革命,以及在这之后的战争行为,这一资本经济模式,以南京蒋氏政权的成立为标志,在中国得以初步形成,并在其后十年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就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出现,现代新闻报业的繁荣,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现代教育的成形,以各地实力派为代表的对专制独裁的对抗等等。但伴随着这一资本经济模式不断壮大,其模式本身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机也在激烈加剧,这就是贫富悬殊,权力腐败,社会不公,由商业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之后,全民性的价值动荡等等。作为对这一资本经济模式的对抗、制衡力量,中心由中国南方逐渐转入北方、由城市逐渐转入农村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日益强大起来,这一社会形态,我们在后面简称为根据地形态。 发生自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资本经济模式瓦解老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之后,适应着这一模式的形成,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以文化形态为载体的对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人生价值体系的启蒙与建构。而后,其左翼部分,以上海为中心,则发展为在这一资本经济模式内的对这一资本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危机的对抗与制衡。当中国北方的根据地社会形态日益强大起来之后,这一社会形态,就迫切地需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思想形态并以此对抗资本经济所形成的文化思想形态。为这一新的文化思想形态构建所召唤,在对抗、制衡资本经济上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路向的左翼文学,其纷纷投向根据地社会形态的中心——延安,就是必然的大势所趋了。 但是,自上海而来的左翼文学的代表者,如王实味、丁玲、萧军等等,他们的文化思想形态及其资源,主要是产生于资本经济模式内部的危机之中,并不是在根据地社会形态基础上形成的。举例来说,那种建立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商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个性的张扬,就与根据地社会形态所强调的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相吻合。由是,有了以延安为中心发生的自上海而来的左翼文化思想与根据地文化思想的激烈冲突,有了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有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讲话的核心就是,在与资本经济模式的社会形态作生死斗争时,文学创作要为根据地社会形态服务,为支持这一社会形态的主要力量工农兵服务。突出的表述就是,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由此,就带来了文学创作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问题;带来了自上海而来的左翼作家的立场、情感的改造问题;带来了歌颂与暴露、写真实与文艺的功利主义关系的问题,写英雄人物还是写普通人的问题;带来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带来了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人性与建立在集体基础上的阶级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等等。毛泽东的《讲话》则代表了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与自上海而来的左翼文化思想形态在激烈冲突中及冲突之后,根据地社会形态对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的构建标准与要求,只是这一讲话,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的系统性表述。 虽然经过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根据地对来自上海的左翼文学工作者在组织上进行了成功的收编,但根据地文化形态所要求的文学,在当时根据地的中心延安还暂时没有产生成熟作品的可能。这是因为,从上海来的富有创作经验的作家,如丁玲、周立波、萧军等人,他们对根据地生活的熟悉及他们的立场、情感的转变,他们对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对文学创作的要求的汲取,他们对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所要求的文艺样式的学习,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延安本土的文化人,则由于上海来的新文化人在延安力量的强大,无疑在无形中对他们构成了一种压力与影响,这种压力与影响,妨碍了他们按照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的标准与要求所进行的创作。 历史把这样的契机给了赵树理,赵树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从地利说,山西当时是除延安之外,最重要最强大的根据地,而上海来的新文化的势力,还不据有如延安那样的绝对的优势,这就给赵树理的创作以相当广阔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从人和说,赵树理来自农村,又汲取了五四新文化关于文艺大众化的文化思想资源,自己已经在这方面有了长期的自觉的准备与努力,并且已经写出了适应根据地文化思想需求的相当成熟的作品,如《盘龙峪》《再生录》等等。从天时来说,根据地文化思想形态,不是人为地提出的,而是根据地社会形态在发展到相对成熟之后,对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形态的必然要求。如是,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不是响应、遵从毛泽东《讲话》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①毛泽东的《讲话》是对此在理论上的系统的表述,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则是对此在创作实绩上的展示。有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有了成熟的作品实践,二者的出现,标志着工农兵文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