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6)01-0022-06 自1973年发表《一双袜子》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纵观贾平凹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92)多以商州世界为重点,文笔清幽质朴,评论也以正面积极为主,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浮躁》和“商州系列”小说,这一阶段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成名期和发生期。第二阶段(1993-2004)以《废都》的出版为标志,虽然《废都》争议较大,且直接波及其后创作的《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但这一阶段可以视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发展期和探索期。第三阶段(2005-2014)以长篇小说《秦腔》的发表作为标志,贾平凹凭借这部力作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高兴》、《古炉》、《带灯》、《老生》等长篇小说,均反响不俗,这意味着贾平凹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已经步入了稳健的艺术成熟期。 在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1973-1992)里,贾平凹以描写地域色彩明显的山乡风貌见长,正是这一山乡特色让文坛记住了贾平凹。贾平凹通过写作为家乡树立了丰碑,此一阶段可视为贾平凹的“立乡”期。这一阶段的创作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第一阶段前期(1973-1978)贾平凹的创作多为短篇小说,例如《一双袜子》、《新来的伯伯》、《菜园老人》、《满月儿》、《日历》、《秦声》等。这些短篇小说多采用素描画的方式,反映农村基层生活的面貌。除了清新的风景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外,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这一时期小说的重要特征。例如《满月儿》就鲜明地塑造了一对具有时代气息的农村少女满儿和月儿的艺术形象,小说结尾妹妹月儿与姐姐满儿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科技知识,收获“胜利麦”。这一时期“贾平凹的创作是显示了作者自己的特色的,特别是着重生活美和普通人的心灵美,锻炼诗的意境,运用诗的语言,善于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折射出时代的面貌”[1]。 第一阶段中期(1979-1984),贾平凹创作了《上任》、《下棋》、《山镇野店》、《夏家老太》、《年关夜景》等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已经少了“文革”时期小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始进入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例如《山镇野店》就是以批判国民奴性心理为主题。1983年前后,贾平凹先后创作了《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改革题材”小说。贾平凹的改革题材小说着眼农村,从农村中的人事变化及新旧思维的斗争来展现当时农村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这三部中篇小说现在看来,在表层叙事结构上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即潜在地延续着“文革”小说中“两条路线”斗争的思维模式,只不过由“资社之争”变成了新时期的“先进落后之争”。无论是《小月前本》中才才与门门的性格反差,还是《鸡窝洼人家》中回回与禾禾的不同选择,抑或是《腊月·正月》中韩玄子与王才的对立,从小说人物的不同命运中可以看出作者支持改革、鼓励开放的思想情感倾向。而贾平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这一时期的改革小说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表层叙事结构的政治化模式,而深入到了深层叙事结构的文化模式冲突中,尤其是《腊月·正月》中对两种文化模式的对立与对话的艺术透视,颇能揭示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心理结构变革。与同一时期的城市改革题材相比较,贾平凹的农村改革题材小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题先行模式,比较注重还原当时环境下的日常生活面貌。因而雷达评论他的小说重“性情”,即“他把社会的变革作为了产生他的人物情感冲突的原动力”[2]。实际上,这一时期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已经开始具有了他在艺术创作后期自称的“散点透视”式的特点。 1985年前后,受国内“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贾平凹开始创作并发表“寻根”系列中篇小说,其中包括散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以及《远山野情》、《天狗》、《黑氏》、《人极》等。在“商州系列”中,贾平凹继承了前辈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乡土想象传统,将一个“想象”的商州世界带给读者。无论是“商州系列”中的珍子和刘成的爱情悲剧,还是《远山野情》中香香的苦闷,贾平凹均用白描式的笔调将山乡民众的情感纠葛和生存困境裸呈给读者。“商州系列”与同时期的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稍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系列”以及之前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等共同建构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文化意味的中国乡土想象格局。“商州系列”小说有意运用明清笔记小说的手法,“《商州初录》似乎是笔记小说的某种复活,然而其中又有地方志、游记、小品文等因素的融合”[3]。“商州系列”小说开始让读者认识到一个神奇的商州世界,也开始让贾平凹意识到他真正的写作兴趣之所在。如果说“商州系列”是贾平凹初次尝试“立乡”的话,那么《浮躁》无疑是这一尝试取得的艺术硕果。 80年代中后期,贾平凹推出了他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浮躁》。《浮躁》在整体思路上是延续着他的“农村改革三部曲”的,但重点已不在展现新旧势力斗争上,而是将探索者放在聚光灯下,将探索者在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真实而具体地还原出来。金狗的“浮躁”有些像《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又有些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都是年轻冲动的青年,有着自己的人生梦想,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然而,这三个西部年轻人所秉持的人生信念和世界观有所不同,金狗与梁生宝和高加林的差异在于,金狗没有梁生宝那么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也与高加林简单的出人头地的愿望有所区别。金狗更多的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躁动不安,而这种躁动不安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风气相一致。因此,金狗的命运便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人命运的缩影。“换句话说,金狗出现的必然就是中国社会自己内部寻求活力开始骚动的必然”[4]。《浮躁》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获得了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贾平凹也因这部作品成为80年代红极一时的著名作家。需要指出的是,贾平凹在他第一阶段的乡土叙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其实一直在其后的创作中存在。比较一下同时期高晓声“陈奂生系列”中的批判态度、李杭育“葛川江系列”中的怀旧情感以及刘绍棠对京郊的诗意书写,贾平凹的《浮躁》更多地像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客观记录。随着贾平凹创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其文学理念的不断演进,这种将情感深藏于叙事背后的小说风格已然成为贾氏写作的标签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