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232 在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中,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越基本的概念越容易引发译名的争议。作为柏拉图哲学之最首要的概念,“
”的汉译争论也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虽然还无法彻底解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它的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却逐渐显露。本文无意纠缠于该词的汉译问题,只试图为理解柏拉图中期经典理论中的这个术语提供一个背景。这个背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在前柏拉图的非哲学文献中的历史、意义与用法;第二,“
”在前柏拉图的哲学文献中的历史、意义与用法;第三,“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非哲学用法。
与此同时,阿里斯多芬、色诺芬与一些演说家(如安提丰、德莫斯忒尼斯和艾斯吉尼斯等)的现存文献却表明,“
”和“
”不是公元前5世纪甚至4世纪的阿提卡的常用词。普通人通常所理解的含义之一是“身体”,而且严格限于“人的身体”;相反,诸科学学派所理解的含义则包括:(1)几何“图形”;(2)疾病的症状;(3)话语的形式构成要素;(4)“类”(class)或“种”(kind);(5)语言或思想的一种人为修饰。⑥这些就是这个词作为几何学、医学、修辞术和逻辑术语的含义,并且尤以修辞术和医学的用法最为重要。例如,在修辞术大师伊索克拉底的修辞术理论中,“
”和“
”同样常用并且完全同义,一般表示方式、方法、模式、风格等,但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它们与“
(时机/处境)”同义,意谓人事所呈现的不同情势特征,从而要随时机选取适当的说话方式;第二,相关文本中有15处表示
,它意指:(1)“
”,即语词的艺术性建构,高尔吉亚是这一领域的先驱;(2)“
”,即在修辞术上有效地转向被表达的思想;(3)适合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风格之“样式/格式”。由此,泰勒(A.E.Taylor)认为,在柏拉图开始写作前,
是为人熟知的术语,并且首先源于数学的词汇,而伊索克拉底就是重要的见证人。⑦ 从数学、几何学术语最终变成柏拉图的术语还需要经过医学这个重要环节。“
”频繁地出现在作为经验医学教科书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中,其意义包括:(1)分支、部门;(2)与事实对立的表象;(3)终极的物体或元素;(4)结构、框架;(5)物体的形状或体型、几何图形;(6)体质、体质类型;(7)由特殊症状表现的一种疾病的特殊阶段;(8)身体构造;(9)疾病的外在可见的症状;(10)构成的方式或样态;(11)真实存在的本质、本性或实质,等等。《文集》中的《论古代医术》更是被泰勒视为整个希腊哲学史上具有头等重要性的著作,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对于理解柏拉图的《斐多篇》和《理想国》具有根本意义的“
”(假设)概念,而且表明了术语
(相当于柏拉图的
)、“
”在公元前5世纪的医学中具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确定的意义。换言之,《斐多篇》的术语不是柏拉图的发明,而是属于公元前5世纪的、苏格拉底所熟知的科学。例如作者不断提到四种“对立面”对应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他反对医生们试图将“营养”学说建基于一种构成人与物的“元素”的理论之上;他把这种元素理论称为“
”。他认为医学知识的成长基于经验事实的知识且需排除关于终极物体的思辨;我们不能把恩培多克勒的宇宙论当作医学的适当基础;在为病人开药方的时候,不能让他服用“某种热的东西”、“某种冷的东西”,或是一种由绝对纯粹的元素物质所构成的营养。我们所能开出的药物无一是纯粹的“
”或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或“热”或“冷”等)的单一元素,相反,它们全都是由诸“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这里所谓的“对立面”即“
”,它相当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或阿纳克萨戈拉的“种子”那样的“原初实体”,而非“原初实体”的“属性”。因此,“
”在此意指“一种终极的、单纯的物体”或“一种终极的、单纯的可感性质”,它严格等同于“
”(终极的自然物质成分);现实世界的事物是由“对立面”的“结合”构成的。这恰恰是柏拉图归于苏格拉底的观念,只不过他的单纯的实在是无形体的⑧,是某种“特殊的结构”,亦即将各种不同的物体等同于其不同类型的几何结构,由此把
相关联。
都意指“构型”。柏拉图与《文集》以及早期元素理论之间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借助于“每一特殊性质对应于一种确定的几何结构”这一前提,“
”之为“结构”趋近于“
”之为“元素”或“单纯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