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说进入现代中国的大学课堂,始于1920年。是年8月,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接受北大聘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①鲁迅的应聘,促成小说史在中国大学的正式设课,也为北大增添了一门叫好又叫座的课程。不过,在此之前,北大已有开设小说课程的计划,但由于缺少适合的人选而借助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科的系列演讲。事实上,在小说正式进入大学课堂以前,小说科作为研究机构,使小说成为学术对象。然而鲁迅的盛名,以及日后出现的引领学术风尚的北大研究所国文门②,使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科一直隐而不彰,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本文试图借助相关史料,追怀小说科的历史,并阐释其教育史与学术史意义。 晚清以降,“文学”特别是小说在大学学制中占据一席之地,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为文学设科。但所谓“文学科”,包括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七类③,与今天理解的作为常识的“文学”概念相去甚远。次年,由张氏会同荣庆、张之洞共同拟定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将经学、史学、理学等分别设门,中国文学门始获独立。在其所设的科目中,包括接近文学史的“历代文章流别”;而在研究法上,则强调了小说等诸文类与古文之不同。④应该说,在清政府制定的大学章程中,能够给“引车卖浆者流”的小说文类一线空间,着实不易。当然,《奏定大学堂章程》对于小说只是顺带提及,并未赋予其独立地位。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小说在中国大学学制中才真正浮出水面。同年年底发表的《改订文科课程会议纪事》,在中国文学门(简称国文门)选修课中增设《宋以后小说》一项。⑤这是第一次出现以小说为讲授对象的大学课程,但当时仅仅列入计划,并未开课。同时,蔡元培出任校长以后,强调以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宗旨和使命:“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⑥,并提倡师生开展共同研究:“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为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⑦。1917年底,北大设立了以文、理、法三科各学门为基础的研究所。⑧ 研究所的组织形式在《研究所总章》第一节《组织》中有详细规定: 第一条 各分科大学中之各门俱得设研究所。例如哲学门研究所及中国文学门研究所之类。 第二条 研究所以各门“各种”之教员组织之,遇有特别需要得加聘专门学者为研究所教员。 第三条 各研究所教员中,由校长推一人为研究所主任。 第四条 每研究所设事务员一人。 第五条 本校毕业生俱得以自由志愿入研究所,本校高级学生得研究所主任之认可,亦得入研究所。 第六条 本校毕业生以外,与本校毕业生有同等之程度而志愿入所研究者,经校长及本门研究所主任之认可,亦得入研究所。 第七条 本国及外国学者志愿共同研究而不能到所者,得为研究所通信员。 此外,研究所各章程还强调教员与教员、教员与研究员、研究员与研究员之间的共同研究。尽管实际入所的研究员以北大本科在学的学生为主,但从章程及后来的实际操作看,各科研究所承担起北大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之职责,也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之雏形。 各科各门研究所均设置若干研究科目,由本门教授担任指导教员。其中,文科国文门研究所最初公布的研究科目和指导教员名单如下: 陈汉章 田北湖 文字孳乳之研究 特别研究问题 宋元通俗文 科目较少,教员也仅有三人。稍后,《北京大学日刊》刊出《国文研究所研究科时间表》,对研究科目和指导教员的名单有较大规模的修订增补,详情如下: 科目 担任教员 会期次数及时间 音韵 钱玄同 每月一次第一星期(六)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八日 形体 钱玄同 每月一次第四星期(六)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二十九日 形体 马夷初 每月二次第一、三星期(一)三时半至四时半 十二月三、十七日 诂训 陈伯弢(11) 每月一次第二星期(六)二时至三时 十二月十五日 诂训 田湖北(12) 每月一次第一星期(五)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七日 文字孳乳 黄季刚 每月一次第三星期(六)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廿二日 文 黄季刚 每月一次第二星期(六)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十五日 文 刘申叔 每月一次第四星期(四)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二十七日 文学史 朱逷先 每月一次第一星期(三)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五日 文学史 刘申叔 每月一次第二星期(四)三时至四时 十二月十三日 文学史 吴瞿安 文学史 刘叔雅 每月一次第四星期(六)四时至五时 十二月二十九日 诗 伦哲如 每月一次第一星期(三)四时至五时 十二月五日 诗 刘农伯 每月一次第二星期(三)四时至五时 十二月十二日 词 伦哲如 每月一次第三星期(三)四时至五时 十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