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42.2 如何理解知觉中同一事物依视角而呈现出的不同变化,一直以来都是知觉理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伴随具身认知的新思潮,阿瓦·诺伊(Alva Noё)的感觉运动理论对这一现象作出了颇具影响的论述。他提出的知觉理论的名称虽从感觉运动(2001年)进路、感觉运动动力学进路(2003年)、生成论进路(2004年)、到行动主义进路(2012年)一再变更,但“感觉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他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并且其含义也未发生变化。本文力图首先陈述清楚诺伊的思想观点,指出他的理论预设和遗漏的要点,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困境,并结合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重构一种新的感觉运动意向性,为还原一个真正对知觉经验的“忠实的现象学描述”作出理论准备。 一、感觉运动理论 阿瓦·诺伊通过引入“感觉运动相倚”(sensorimotor contingency)这一概念,勾勒出一个简明的生成论(enactive approach)或称行动主义(actionism)的知觉理论。其重要贡献在于关注到了身体感觉运动系统在知觉过程中的构成作用,他于2004年提出的论旨可形式化为如下函数关系: 知觉的确立(知觉经验的完成)~f(感觉刺激)+g(身体的感觉运动技能/知识) 在2012年的《多种在场》一书中,诺伊把由上述公式关联起的:从视角性的外观显象构成的内容到它们所呈现的事物的“两步走”,合并成为一步走,将其知觉理论拓展到了存在论。“知觉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所做以及能做之间的中介。……知觉就是探究世界。它是在时间中延展的行为。……所以我们能说,通过(身体感觉运动)技能性的探究,我们生成了知觉世界。以这种方式思考来知觉经验的话,知觉不是一个表征的方式,而是集合或汇聚内容的方式。”(Noё,2012,p.59) 上文中在知觉中聚合的“内容”所指的也就是诺伊在该书中的关键词:“在场(显现)”(presence),他用两个词来刻画“在场”,当内容对我们而言是“有效的”或者可通达、可获取的,该内容就是在场存在。具体而言,“在场”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我们可以通达的事物的隐藏面是在场的(比如西红柿的背面,某个场景中被挡住的部分,如被篱笆挡住半边身体的猫等);二则是指在显象中我们通过感觉运动知识/技能把捉到的事物之如是(即本文要谈论的恒常性“现象”)。所以,“事物的显现或在场并不是白白而来,而是我们所成就的,我们付诸行动的。”(Noё,2012,p.10) 事实上,无论是隐藏面还是事物恒常性的显现,通常哲学的解决方案都是通过记忆、联想或推理获得的一个智性过程。而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它们作为身体潜能始终以一种“不在场的在场”的背景方式支撑着作为对象事物的凸显。诺伊在这二者之间走了一条折中的路线。他既批判知觉的理智主义(cf.O'Regan & Noё,2001a),同时又批判被他称之为“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德雷福斯等人将理智主义“过理智化”的做法。诺伊理解的现象学中“在场”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现成化的,以思想为中介的智性的从周遭世界抽离的态度,是与“上手”状态相对照的“在手”状态。(cf.Noё,2012,pp.6-8,118-120)诺伊承认这种实践的、取用式或应对式的重要性,但是,不在场的在场在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德雷福斯那里占据的是先验说明的地位,而在诺伊这里,则完全是经验性的。他认为在手也是一种在场的形式,是一种可随时抽取和采用的在场。另一方面,他又批判德雷福斯的“应对-沉浸”状态下的默会性只是不去言明,而不是不可言明,并且声称理智的思想其实也是技能性的。 不难发现,无论是2004年的知觉理论,还是2012年的存在论,知觉内容的双重内容都是诺伊想要说明的重要问题,知觉经验具有视角性和恒常性双重特征的内容是诺伊提出来的。他对知觉经验内容双重性问题的提出继承了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观念,然而其解决却与之背道而驰。① 二、知觉内容双重性的过去和新解读 历史上对认识的视角性②和恒常性特征的关注或承认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轮流图景: 素朴实在论认为外在对象与大脑印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知觉到某物就是这种相似性的精神传递。此时,视角性被忽略,身体起到了功能性的中介作用。 笛卡尔的《屈光学》用光运动理论取代了精神传递,抹消了身体生理学上的功能。在光运动中,视角性得到了解释,但是恒常性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注重经验到的恒常性的说明,取消视角性,以恒常性的意识内容和不变的心理形象取而代之。生理学则将被知觉对象视为内在现象,对其进行的表征则置于大脑或神经中,将心理表征置换为生理表征,而不关注事物在可变角度下的不同呈现。我们看到,虽然在众多理论中,视角性和恒常性轮流上场,身体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解读知觉的“工具”(心灵感受,光或生理学装置)不断更迭,然而解读的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始终遵循着由彼及此的因果联系脉承。从素朴实在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再到现代物理主义的一元论,它们共享着“对象-意识”的思维特征,不是把知觉转化为因果作用塞进自然对象中,就是把知觉转化为观念(或表征)作用塞进意识中,始终在知觉起源与条件的这一脉络中寻求知觉本性,关注的始终是被知觉物,而不是知觉经验过程。然而,事实上,知觉经验和其过程对于知觉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诺伊洞察到并用感觉运动阐发了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