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与世界化,是民国时期历史教育与历史书写的两种趋向。所谓“民族化”,即实施民族主义的历史教育,就是颂扬民族英雄,激发民族精神,灌输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所谓“世界化”,即实施世界主义的历史教育,介绍世界历史知识,关注世界变局,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进而融入世界,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历史教育之世界化顺应了这种时代潮流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复杂的内外困境中遭遇了民族化的顽强抵抗。如果说民国初期历史教育偏重于世界化的话,那么,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主义的勃兴,中国的历史教育逐渐更趋于民族化方向。全面抗战爆发后,战时历史教育变成民族主义的历史教育,民族化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并成为战时历史教育之主潮,而历史教育的世界化趋向则相应地成为一种支流。目前学术界关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教育及教科书问题的研究已经起步并有不少成果,但这些成果对抗战时期历史教育中的民族主义趋向及世界化问题较少关注。正因如此,本文以民族化与世界化为参照坐标,通过考察战时历史教育内容的取舍、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及据此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等层面,对战时历史教育的民族主义趋向进行深入探讨,借以说明近代以来历史教育中的世界化与民族化两种趋势在战时特定环境中的微妙变化。① 一、战时实施民族主义历史教育之呼吁 民国成立后的历史教育中,民族化与世界化两种趋向并行发展,始以世界化为主,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化趋向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有所强化。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界从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角度,特别强调历史教育中的民族化趋向,主张将历史教育变成唤起民族意识、恢复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工具。历史学家赵心人指出,今日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任务,莫过于抗拒外辱,保守领土,使民族国家得以存在,然后一切改革与复兴,方可计议。这一救亡责任,已摆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身上,救亡图存,已是刻不容缓了。”②这种看法是当时教育界有识之士较为普遍的认识。教育家王敬斋就提出,历史教育应包括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获得历史的知识,俾其应付实际的生活问题;二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民族的意识,不做卖国的汉奸。此两种目的当以发扬民族精神为主,故要做五方面工作:1.唤起民族意识,在消极方面应该打破种族的界限,在积极方面应该发挥团结民族的精神。2.恢复民族的自信力,一方面养成民族自尊的高尚情绪,另一方面发扬我们固有的文化。3.鼓吹民族伟人的事迹,如张骞、岳飞、范仲淹、文天祥、王安石、陆秀夫、顾炎武等人的嘉言懿行应介绍出来,以激起学生的敬慕心。4.诋毁民族史上如石敬瑭之流的汉奸。5.注重近百年史,把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奇耻大辱用种种方法叙述出来,让一般民众知道。③ 王敬斋的文章立即引起教育界较大的反响。杨崇英赞同说:“我以为在现阶段之下,要想使历史教育普遍化,其效力最大速度最快的莫优于在各地作通俗的公开的历史讲演,宣传我民族伟人的事迹、嘉言懿行,详述外人对我侵略的情形、种种惨案,诋毁民族史上的汉奸,唤起民族意识,详陈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民为什么要爱国,用极通俗极简单的比喻,来阐明国际间的情势,使他们明了谁是我们的友邦,谁是我们的敌人,再用种种例证,告诉他们真龙天子在现时之不需要。使他们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将来自然会为国家牺牲,为民族奋斗。”④有人将历史教育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历史教育关乎国家兴亡,应该发挥其救亡图存之功效:在提倡民族精神方面,举示中国历代伟大人物的主要贡献,以证明中国民族的优越,如秦皇汉武之武功,管夷吾王安石功绩,此足以激发人民之民族精神;同时举示振兴民族之中心人物,以兴敬重之念,鼓励作继起之努力,如淝水之战晋谢安大败苻坚等,其捍卫国家、民族之精神,实足激发后人之努力;举示民族遭难中之忠烈事迹,如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等实为民族英雄之模范,借以激发民众舍身报国之志气。此外,还应恢复民族的自信力、提倡中国本位的文化,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为中心,发扬光大,使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有所敬重,并养成对于领袖之崇拜。⑤丁重宜进一步认为,战时中小学教育应以“民族为本位”,故当强化民族主义教育,他还提出改革小学教育目标的三项原则:应适切现代的中国环境,应强化民族意识以民族为本位,应依科学的方法排列。具体办法是:培养丰富之民族精神,培养复兴民族之决心,培养卫国爱群之热忱,培养抗御敌人之勇气;训练健强的体魄;增进适应环境生活的基本知能。⑥吴鼎则进而提出,战时儿童教育之实施应坚持四项原则:激发儿童抗敌情绪,培养儿童社会知识,普及儿童战争常识,训练儿童服务精神。⑦ 谢国勋则撰文呼吁,要“重新确立历史教育中心”,将“民族主义”置于历史教育之中心,而以历史教育作为培育民族主义之手段。文中列举其目的及理由有四:1.建立民族的自尊自信心。因近百年中国受列强侵略,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此国耻虽则可以刺激国民的爱国心理,但另一方面却因为没有认识我们国家过去的光荣历史而对民族的存亡发生怀疑,甚至失去其自尊自信的心理。这样于民族复兴有着莫大的危险。所以我们今日要求民族复兴,首先必从历史教育中去建立民族的自信力。2.激起爱国爱群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由民族的特性与对民族的认识而产生的,认识愈深,则利害与共的观念愈切,而爱国爱群的民族意识也愈强。3.陶冶并改良民族之品性。4.明了时代进化之轨迹。使受教育者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目标下前进。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