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的兴起是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崛起,业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十余年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在2000-2001学年仅占美国高等教育市场份额的4.7%,而到2011-2012学年发展成为13.3%的峰值。[1]如果在未来10年内,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发展趋势,那么到2018年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将占据21.3%的高等教育市场份额。[2]同时,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的研究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就我国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对其积极面进行研究,比如办学特点、筹资方式、监管政策等,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追溯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该行业的发展常困扰于各种指控和丑闻。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对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奉行严苛的监管政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美国参议院医疗、教育、劳工和退休金委员会(Senate HELP Committee)主席汤姆·哈金(Tom Harkin)曾组织专门人员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监督调查,并发布了题为《营利性高等教育:不足以保护联邦投资和确保学生成功》的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多个省市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均提出将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改革思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厘清政府与高校的不同分工和定位,是我国对民办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手段。但是,笔者认为借鉴应该是全面的认识,不应仅局限于先进经验,更应该了解他国存在的问题。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究竟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存在?奥巴马政府调整哪些因应政策来遏制问题的蔓延?这三个问题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追溯历史,对营利性教育行业的质疑早在20世纪初就有过正式调查,但是调查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原因在于,当时的营利性学校影响力非常低,在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人口增长了一倍,但是营利性学校的招生只增长了1万人左右。[3]1944年6月《退伍军人安置法案》(即《GI法案》)颁布之后,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营利性大学的招生人数增加了225%,接近2000万学生。仅2009年一年,包括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在内的5所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大学招生人数就超过800万。[4]在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对其提出各种质疑,不少曾就读于营利性大学的学生都起诉其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欺骗性的行为,甚至指责其滥用联邦助学贷款。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激进的招生策略 众所周知,营利性大学的办学模式不同于非营利性大学,其90%的收入来源于学费,几乎是非营利性大学的两倍以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入学率,营利性大学将无法保持收支平衡,更不用提盈利。因此,营利性大学通常采用比较激进的营销方式,比如组建大规模的招生团队通过网络、电话、电视和报纸等进行大量的宣传。这些招生团队内部有着激烈的竞争。虽然美国国会在20世纪90年代就禁止营利性大学对招生人员采取激励性报酬(Incentive Compensation),但是实际上激励性报酬是招生人员的主要收入,这就导致很多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1998年到2004年期间,在司法部门有据可查的教育机构欺诈案件中,营利性大学就占到了74%,主要涉及违规招生和开具虚假的收入证明来帮助学生获得联邦助学贷款资格。[5]
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营利性高等教育行业在生源竞争上异常激烈,大多数违规招生行为与营利性大学采取激进的招生策略有着紧密联系,其招生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营销过程。与传统的大学不同,营利性大学拥有庞大的招生团队,这些招生人员的薪酬与他们完成的招生配额相挂钩。如果没有完成招生配额,招生人员将会受到处罚或者被解雇。有的营利性大学在招生中不惜采用高压推销手段——“锅炉室”(Boiler Room),即受雇人员只被要求不断打电话及翻来覆去地重复一套预编讲稿。 2010年,美国审计总署(GAO)公布了针对营利性大学违规招生的一次暗访的细节,使得营利性大学的此类问题受到了美国社会广泛关注。调查小组首先挑选了15所营利性大学。这些学校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收入来源中,来自联邦助学贷款的比例都在89%以上。调查员伪装成希望上学的咨询者向学校的招生人员进行咨询,并且用隐形摄像头拍摄了整个过程。15所营利性大学的招生人员中,有4所学校的招生人员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包括帮助学生伪造信息以获得联邦助学贷款的资格。[3]其余几所学校的招生人员也存在一些可疑行为,如夸大行业的就业前景和虚报费用。 (二)不容乐观的办学质量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保持稳定的生源来盈利,因而需要迎合那些被非营利性大学拒之门外的群体来增加入学率,而忽视他们的学历、经济条件甚至学习能力。据统计,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就读营利性大学的比例是其他类型学生的4倍,他们通常是被营利性大学的宣传广告所吸引,如提供短期课程培训并保证就业。但是,当这些申请者进入营利性大学,就会发现这些学校并没有招生人员描述的那么美好。营利性大学通常采取以兼职教师任教为主、标准化课程重复开设的教学方式,甚至连教学场所都是租用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虽然学校之间存在差别,但总体而言,营利性大学的学生毕业率远远低于非营利性大学。例如,在营利性大学,学生要通过6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占到总人数的22%,远远多于非营利性大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