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成为重要议题。2015年10月24日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就指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高校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界以更加合理的指标来评价高校教育质量,其中以大学生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不但更为合理,而且对指导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方法更为有效。鉴于此,本文从大学生学业发展成就的视角,尝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及其测量方法文献评述 关于本科生的学业成就,国外学者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院校影响力理论。早期的院校影响力理论认为:院校特征和学生行为是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院校影响力理论不断丰富,许多新的要素被提出并加入模型。奥斯汀提出了经典的“I-E-O模型”,该模型认为高等教育的“产出”是“投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信念、行为;学生投入包括:家庭背景、学术成绩、社会经历、入学前经历;院校环境包括:大学政策文化、大学里的经历,如课程、院校环境、教学设施、教学风格、同伴、课外活动等。[1]在此之后,奥斯汀又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参与的概念,他认为,学生需积极参与大学各项活动才能学得更好,学生学习就是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投入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和精力越多,收获就越大。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在于其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2]后来,韦德曼、库恩等学者提出社会化模型、学生参与强度等理论。[3][4]目前美国最为通用的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问卷全名为全美大学生学业参与调查(NSSE),该问卷通过对学生高校学习经历对发展不同技能的作用评分进行。其调查所提炼指标真正和学生个体学习收获相关,且是过程性的,因此更具可干预性和院校改进意义。[5] 国内学者利用类似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朱红和阿诺德检验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度(学习行为、学习情感、课余活动和社会情感)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直接、间接影响。研究发现,课余活动参与度是影响首都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课余活动会积极地、显著地影响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行为;课余活动参与度是影响男生学业成就最重要的因素,而对女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6]孙汭睿和丁小浩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自学和课外活动参与等课外参与投入存在适度区间且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边际递减,课外自学、课外活动参与、积极课堂参与对学生不同维度发展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同,不同类型院校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外活动参与投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7]张钊利用问卷对武汉大学53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自主性、大学生学业目标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确立学业目标能提高学业成就;自主性、学业目标和GPA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8]鲍威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高校学生参与的影响机制进行建模,结果显示,学生个体在学业参与中的积极投入对学业成就提升有积极作用。鲍威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在家庭经济背景、学业资质、学习投入以及学习行为中出现多元化和异质化趋势;高校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取决于所在高等院校的组织特性,高校教学质量、学生基本特征以及他们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学生本人学习投入程度都会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影响。[9] 总结来看,学者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如性别、年级等)、专业及学科领域、生活及成长的社会环境(城乡、东中西部等)、家庭背景(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状况、父母教育方式等)、学校环境(教学方式及质量、校园创新文化等)、学生个人努力(学习动机、学生干部经历、课外活动等)诸多方面。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 1.数据来源与变量构造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对同一批学生开展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检测项目”追踪调查,收集到来自17所院校的连续有效样本2099个,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后得到1915个样本。其中,男性占43.3%,女性占56.7%;农村生源占39.3%,直辖市,省会城市生源占21.8%,地级市、县城、乡镇生源分别占比为9.4%、16.1%和13.4%;人文学科样本占比13.3%,社会学科样本占比38.5%,人文社会类总占比51.8%,理科样本占比11.3%,工科样本占比36.8%,理工类总占比48.2%;来自985高校占10.4%,211高校22.9%,一般本科53%,独立和民办院校等13.8%。 根据学业成就的相关文献,结合问卷的调查数据情况,本文选择使用的核心变量包括院校类型、父母学历水平、学习目标、学业参与、社交参与、学业成就等,构造情况具体如下: 学业成就:通过2013年调查问卷中“学生发展和生涯规划”量表中学生发展部分的相关问题之数据进行度量,划分为知识视野、核心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四个维度。 院校类型:来源于2011年问卷调查中“您所就读的高校名称”题项,对高校进行分类赋值,分为“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本科、独立和民办学院等。缺失值由同一样本其他年度该项目补充。 父母学历水平:来源于2011年问卷调查中“您父母的文化程度”题项,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中等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等八类。使用时对父母文化程度赋值取平均值作为变量终值,缺失值由同一样本其他年度该项目补充。 学习目标:使用2011年问卷中“大学课业学习目标”量表的相关问题,并根据KSAO理论,划分为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 学业参与变量:使用2012年问卷中“评价你的上学期学习行为”量表的相关问题之数据进行度量,划分为过程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规则性学习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