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5)05~0141~08 众鸟声中,莺声无疑是声之柔美者。所谓“花落千回舞,莺声百啭歌”(唐杨凌《剡溪看花》),莺声的美,就在于它的婉转可人。古人描摹莺声,有用“睍睆”“交交”“喈喈”“绵蛮”“嘤嘤”“间关”“关关”“恰恰”“呖呖”“历落”“喋喋”“呢呢”“哑咤”①(笔者亦有补充)等直接摹声,也有用“百啭”“娇”“软”“如棉”“如簧”等词形容的。唐宋以前其它文体中,对莺声的描绘不多,《诗经·小雅·伐木》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② 又如魏文帝曹丕《莺赋》(并序): 堂前有笼莺,晨夜哀呜,凄若有怀,怜而赋之曰: 怨罗人之我困,痛密网而在身。顾穷悲而无告,知时命之将泯。升华堂而进御,奉明后之威神。唯今日之侥幸,得去死而就生。托幽笼以栖息,厉清风而哀鸣。③ 要么以“莺鸣求友”比国君纳友求贤,要么以“笼莺”寄寓作者“凄若有怀”的身世之感,皆未超出传统比兴范围。莺声只是它“形与色”的附加品,尚未体现出独立的美学价值。 一、唐宋词中的“莺声” 在唐宋词中,莺声找到了最适于发展的沃土,将其“娇柔婉媚”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子龙在《王介人诗余序》中论“词”时言:“其为体也纤弱,所谓明珠翠羽,尚嫌其重,何况龙鸾?”④虎啸龙吟,凤鸣鹤唳,乃声之“大美”者,在词中少有反应。如“鹤唳”,除道教词人葛长庚在其仙道词中偶有关涉外,其他词人提到鹤,多写其飞行或信步时闲雅之态,如“碧草初齐,舞鹤闲相趁”(吕渭老《蝶恋花》,于其声,则少有涉及。词体本身的“软媚性”与这些“大美之声”不合。而莺声恰以“婉转娇慵”著称,与词“婉媚”的体式可谓相得益彰。故而,唐宋词中对于莺声的描绘最多、最典型。据统计,其数量甚至超过其他鸟声之和,尤其在以下特定的意象模式中: (一)晓莺残月。晓莺声,对闲眠无忧的人而言,显得娇巧可人,如“娇莺方晓听,无事过南塘”(唐司空图《春中》),“睡觉莺啼晓。醉西湖、两峰日日,买花簪帽”(刘过《贺新郎·游西湖》)。古时有“燕昏莺晓”之说,如张炎《台城路》“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清晨的莺声就如同黄昏的燕舞一样,让人留恋、难忘。 但多数时候,唐宋词中的晓莺声是惹人愁怨的,特别是“晓莺残月”的组合,如“门外早莺声。背楼残月明”(孙光宪《菩萨蛮》),原本流利的莺声与清晨凋零的残月一组合,其境界自然也凄冷起来。俞言《爰园词话》评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说:“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⑤而温庭筠亦有“帘外晓莺残月”(《更漏子》)句,可见“晓莺声与残月明”之组合影响之大。 晓莺残月这一组合的特点在于对天将亮未亮之时朦胧、凄冷、孤独氛围的营造。如韦庄《应天长》“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言欲别之凄楚,晏几道《采桑子》“碧箫度曲留人醉,昨夜归迟。短恨凭谁。莺语殷勤月落时”言别后之归思等。残月欲落,娇莺始啼时,多是情人离别时,因此,婉转娇巧的莺声也“物随心移”,变得凄冷、凄楚。 晓莺声的惹人愁怨,还在于对美梦惊醒和对现实无奈的唤起,如顾复《虞美人》“晓莺啼破相思梦,帘卷金泥凤”之写相思梦断,冯延巳《喜迁莺》“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之写思乡梦断,陆游《谢池春》“春眠惊起,听啼莺催晓。叹功名、误人堪笑”之写家国梦断等。莺声都因充当“醒梦”之助的角色,“无端”受连累。又如,吴文英《风入松》“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句,唐圭璋先生对此评曰: “料峭”两句,凝练而曲折,因别情可哀,故藉酒消之,但中酒之梦,又为啼莺惊醒,其怅恨之情,亦云甚矣。“料峭”一字叠韵,“交加”一字双声,故声响倍佳。”⑥ 以婉转娇巧著称的莺声,以“交加”二字形容,急切而恼人,真是“受累不浅”。 (二)莺声小院。相比之下,小院的莺声则别有一番闲雅风味。仇远《庆清朝》:“留闲耳,听莺小院,听雨西楼。”与词中的“晓莺声”伤别、惊梦不同,小院的莺声更能展现莺声“婉转流利”的感人魅力,如“苍翠浓阴满院,莺对语,蝶交飞。戏蔷薇”(毛熙震《定西番》),双莺声中,一派繁茂悠闲之态。此处,小院的苍翠浓荫,为欢啼的莺儿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处,而娇莺的欢啼,又让小院显得更加的宁静而悠闲。何况,院中有轩、有楼,轩旁有有池、有水,楼内有窗、有床、有帘,床上有枕、帘内有人。院中任一意象与莺声的偶遇,都会创造出别样的美来,如“晚莺娇噎。庭户溶溶月”(周密《清平乐》),“庄生蝴蝶梦春还。帘外一声莺唤”(张炎《西江月》),庭院内、画帘外,莺声温柔的一声低唤,创造出无尽柔美悠闲的意境来! 与“交加”的晓莺声不同,小院的莺声多于午后或黄昏响起,与词中人闲眠而慵懒的意态暗合,如晏几道的《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贺铸《鸳鸯梦》“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闲花深院听啼莺。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闲花深院,午睡醒来之际,娇莺的慵懒一鸣,唤醒了词人幽远的闲情意态。 为了便于抒情,词中人物的睡眠常“非常态”化呈现,其表现主要有二:夜不安枕和日高犹睡。前者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后者像“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柳永《慢卷绸·双调》);前者表愁思苦深,难以安寝,后者示安闲慵懒,长日好眠。“晓莺啼”与“午莺啭”(偶有黄昏莺鸣)恰与此两种情境暗合,虽同是莺声,但其所表之情与所营之境却不相同,不可等量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