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5)09-0094-11 近年来,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成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借鉴、学习的主要对象。到目前为止,对美国高水平大学的研究多以老牌私立大学为案例,对其他类型大学所知甚少;多限于国外大学政策描述,对政策产生的价值和社会效益探讨较少。因此,笔者尝试以21世纪初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为案例,呈现其目前状态及潜在的问题。 印第安那大学1820年接受州政府拨款建立,早期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使命是为印第安那州培养牧师与律师。20世纪初以来,在第十任校长威廉·布莱恩(William Lowe Bryan)带领下,该校获得长足发展,先后建立起教育学院、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军事科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多所专业学院,1904年成立了研究生院。布莱恩的奠基性工作与美国二战后的繁荣为第十一任校长赫尔曼·威尔士①(Herman B.Wells)提供了加速印第安那大学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州政府拨款相对充裕的时期,威尔士多年励精图治,带领印第安那大学渐渐走上蓬勃发展之路。到其退休时,印第安那大学已在美国中西部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学术声誉,成为一所优秀高等学府。目前,印第安那大学学科设置比较齐全,跨学科研究非常活跃,校园从早期布鲁明顿校区发展成为8个遍布州内各地的分校区组成的公立大学体系。它是美国中西部最著名的十所研究型大学②(the Big Ten)之一,享有崇高学术声誉,培养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③。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印第安那大学教师事务部退休学术人员办公室帮助下,对100位退休教授进行了半结构化(semi-structured)访谈④,大部分受访者将其一生奉献给了这所大学直至荣誉退休。其年龄分布跨度较大,最长者20世纪50年代便来到该校(现已故去),年纪较轻者于20世纪70年代来到印第安那大学。虽然大部分人已退休,但一些人仍在印第安那大学继续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工作。他们在这个学术组织度过了至少二十年时光,对组织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从学术背景看,受访者从事的学科横跨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各领域。从组织职务看,一些受访者一生专心研究与教学,很少参与行政管理;另一些则活跃于大学各种治理委员会并最终承担印第安那大学校长、学术副校长、财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师事务部部长等重要行政管理职务。 笔者从中选取了25个关键访谈⑤,编码后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素材。访谈结束后,笔者邀请了27位印第安那大学部分退休学术人员参加座谈,向其展示了研究成果,结论得到与会者肯定,笔者根据其反馈意见与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调整了部分研究结论。 根据访谈信息总体分布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大学理念”、“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横向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和“治理理念”创建为公立大学组织文化的四个独立主题。虽然受访者来自不同学科与院系,但编码结果显示,他们围绕这些主题的叙述及对该主题30年间变化的洞察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因此笔者将其作为代表大学组织文化的要素加以分析与研究。访谈中,25位受访者在叙述中不由自主建构着“过去—现在”、“70年代—快退休时(2000年前后)”的二元对立结构,本研究重点呈现这一对立关系的第二元——即受访者口中的“现在”、“快退休时”。[1]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变化,印第安那大学的组织文化各要素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将主要呈现观念层面四个文化要素/主题被赋予的新内涵,以及新旧观念间不同程度的冲突。 为在有限篇幅内使读者清晰认识案例大学的组织文化观念变迁,笔者选取了最精彩的叙述,同时尽可能使读者感受到组织成员的普遍感受。如无法兼顾,则以清晰与简洁为先,摘录最能集中体现相应主题特点的叙述。为兼顾多样性、使读者对各主题信息总量有所认识,笔者行文中对述及各主题的受访者人数予以了说明。 一、大学理念的变迁 1.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分离及研究的突出地位 至21世纪初,案例大学中教学、研究与服务活动的内容已越来越清晰具体,各自标准越来越高,学术人员已难以全方位兼顾,不得不取舍工作重点。终身教职的评定标准已不可逆转地偏向研究活动,因此多数学术成员倾向于将研究认定为首要职责。这种观念变化在15位受访者的叙述中均有反复、强烈的体现。 如英语系的格雷⑥教授叙述: “也许这么说有些草率,不过我确实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年轻时那么轻松了,对他们而言,教学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负担。因为他们不能凭借杰出的教学工作获得终身教职,学术人员希望通过优秀的研究成果获得减轻教学负担的奖励,再利用这个奖励做更多的研究。有一天我和系里的年轻人一起吃饭,有人问我‘为什么学校在周五还要给我们排课?’其实,他们没有讲明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研究与写作,这才是大学真正关心并期望从我们身上看到的,不是吗?’对他们来说研究决定着一切,不仅是终身教职,还有职称、薪酬以及到更好的大学工作的机会。这就是他们这一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