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5)05-0058-09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5.05.00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而受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型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升温,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预计将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但是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就业形势,毕业即失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从宏观上来说,这会削弱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同时也是国家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从微观上来说,这对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人生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有学者提出,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不仅要关注总体状况,还要关注其内部的差异性,后者在目前的研究中处于弱势地位。[1]Glick等学者认为,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分类体系中,性别分类一直被认为是当代社会中最自然而然、最普遍的分类。[2]目前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5%以上,基本和男生持平。所以性别应当是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性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较为充分的经验数据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关注以下问题: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并导致性别差异的产生?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是否一致?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从性别角度研究就业问题主要集中于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就业的性别差异两个方面。从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学者利用调查数据反映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认为女性就业表现为劳动参与率低、在就业率低、就业比重低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城镇女性就业难问题突出、下岗比例较高、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3]女性就业层次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4]。关于就业的性别差异研究,诸多学者从实证分析角度说明女性劳动力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多的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这会导致她们的职业声望、收入水平普遍低于男性。[5][6] 在探求就业的性别差异形成原因时,部分学者从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平等分布角度分析,认为女性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技术特长均普遍较低,导致其智力素质低于男性劳动力,这是劳动力就业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7]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得出不同结论,认为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8]另一些学者从性别隔离的角度分析,把就业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收入不平等——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把不同性别的劳动者事先分配到不同的职业类别中,从而形成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行业或职业的性别隔离,女性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低声望的“女性化”职业。[9] 高校毕业生属于一个特殊的劳动力群体,目前学术界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成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就业效率、择业机会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二是有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关系的探讨。[10]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描述分析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最为详尽。他们在2003年至2011年间每两年在全国范围高校中开展一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专题调查,对毕业生求职及就业的基本状况——包括就业落实状况、起薪水平、工作满意度、就业地点单位分布、择业意向、求职渠道等——作了详细描述并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分析。[11][12][13]另外一些研究就某一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课题组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主要从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等方面勾勒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14][15]但较为遗憾的是该课题组并没有对数据作历时性比较,难以反映就业状况的动态特征。李庆在2009年对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了调查研究,调查主要涉及就业形势、就业意愿、就业渠道、就业结果、自主创业等方面。[16]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即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实际起薪水平低于期望值,工作满意度较差,就业地点集中于大中城市,求职主要依靠学校、亲朋好友等。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们大都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尽相同,人力资本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资本对就业起薪的影响程度更大;[17]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而人力资本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主要着眼点[18]。另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互补关系。[19][20]现有研究在研究工具上各不相同,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大相径庭,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10]大多数研究都考虑到了性别因素,但只是把性别作为控制变量来用,无法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