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之一。但对于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往许多讨论往往聚焦于宏观体制改革、教学资源条件建设、高校内部组织优化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然而,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指出的“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1],因此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大学课堂之中,深入到由师生、生生互动而构成的教与学的活动及其变化上面,探讨这些活动对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发展的影响,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应有之意。 师生、同伴互动是“显性”的人际交往行为,但它同时又具有“内隐”的文化特征,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师生、同伴互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教育研究领域中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有关研究得出的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师生、同伴互动与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之间具有实质性的关联,积极的师生、同伴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把所有的学生样本作为一个整体来估计、解释师生、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这种估计可能存在偏差[3]。也有学者指出,师生、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同样的互动经历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能并不一致[4]。因此,考察不同学生群体中师生、同伴互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学生类型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培养出了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学生,是指父母都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望,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力量,而且他们的发展也体现着高等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因此,关注第一代大学生的发展,对我国探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中对于第一代、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的频率看法基本一致,相关的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水平低[5],但对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师生、同伴互动中受益情况的研究结果,却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大陆,由于数据的缺乏,对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师生、同伴互动及其和学生发展的关系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还很少。为此,本研究希望重点探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里与教师、同伴的互动是否存在差异?②第一代大学生与非第一代大学生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对其发展是否有不同影响?本研究利用2012年参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习体验调查的3973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期望能够通过这一研究,为改善大学师生、同伴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二、文献回顾 探讨师生、同伴互动与大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教育实践的变革,研究者就这些关系的讨论也发生着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就研究视角而言,研究者从仅仅关注“教”的结果转而关注学生“学”的结果,以及“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单纯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个体行为到关注师生之间的社会性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就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而言,操作化的指标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特质、行为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开始关注学生行为及他们的社会性认知(对师生互动过程的感知)对其发展的影响。从探讨师生、同伴互动和大学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文献看,经验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 1.关于师生、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争论。 师生互动、同伴互动是否是教与学的过程中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的研究发现,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同伴互动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预测能力要大于师生互动的预测能力[6];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认为生生互动对学生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生师互动对学生发展的解释能力[7];有的研究则认为,大学生围绕学术主题的同伴互动往往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但不如师生互动的影响大[8]。有的研究则发现,师生互动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显著积极的影响,而同伴互动对大学生认知发展却没有直接影响[9]。 由上可见,师生、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还不一致。有的研究者注意到,分析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互动频率的问题,还要考虑互动内容的本质差异[10]。为此,一些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别的师生、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关于不同类型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争论。 探讨不同类型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往往从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角度,来讨论促进学生参与哪些类型的师生、同伴互动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的研究发现,正式、非正式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知识增长、自我发展都具有显著积极的影响,而非正式的师生互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更大[11]。有些学者对非正式师生互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非正式师生互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净效应(net effect)。他们指出,虽然这种影响较弱,但却非常稳定[12];国内一些学者应用大规模调查数据进行的分析也证实,学习性师生互动和社会性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收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3]。还有一些学者对师生互动的类别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不同类型,即不投入型、偶然接触型、功能性互动型、个人交往型、指导型,他们认为这些类型的师生互动对大学生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互动发生的情景对可能产生的互动类型以及互动对发展的作用产生很大影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