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5)09-0147-04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正在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还是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势在必行。 一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这类高校大都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在师资力量、学生质量、专业水平、教学设施、管理理念等方面均与重点本科学校存在差异。“升本”之后大都沿袭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并没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存在严峻的挑战,发展陷入困境。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摆脱落后,缩小差距的需要,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理应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力度。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本身应该与地方区域对人才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对特定区域人才的需求认识清楚,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战略。就国内外现阶段而言,基础理论好,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大多数地方企业急需的资源。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地方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真正实现对接地方经济建设,融入区域整体发展。 二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反而加深了矛盾的出现。 一是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都不如重点院校,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重点院校大同小异,都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这与按照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具备重点院校学生的扎实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较强实践能力。 二是课程设置与真实应用脱离。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没有以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没有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造成了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的现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仅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作为实践环节,而这些实践环节往往没有和企业应用相结合,脱离了实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是硬件设施与实际要求脱轨。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简陋,设备落后,以至部分实验无法实施,无法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实验课程依赖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实验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很少甚至没有,没有注重学生项目开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没有考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内部相对封闭自成一体,没有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没有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 四是师资与企业脱钩。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一线进行培训,与企业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他们既没有时间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更新,也没有机会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就不能在实际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培养不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归根原因就是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以“学术资格”的教师制度来评价老师,没有真正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构建校企“共生”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正常运转首先有赖于一套科学的质量标准的完整建立,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必须直接来源于社会需求。“共生”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准则与来源。废除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构建以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