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3/57.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5)09-0003-13 考试作为当代社会的一项显现的社会活动,从来不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的。它承载了所在社会的历史风貌、文化根基和意识形态。各个国家升入大学的考试、选拔活动往往成为该国的标志性考试制度。比如,美国当前以SAT成绩结合个人申请、学校个人双向选择为特点;中国则以激烈的高考竞争为特征;韩国体现为在高考竞争中,面对基本同质的中学教育,各个家庭在课外补习的投入与较量。[1]目前,美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录取中作为重要参考的SAT,因其在美国高等教育入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常引发着美国公众热议以及多元的意见与批评。而当我们将SAT考试镶嵌于美国教育发展与诉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时,SAT独特的设计及其发展轨迹,更被视为美国社会形态在教育、考试领域的投射。 自1926年第一次实施以来,SAT考试的名称意义曾经历数次变化。从最初的学术天资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到后来的学术评价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再到后来的SAT推理测试(SAT Reasoning Test),发展为今天不代表任何缩写或意义指涉、仅仅为一种大学入学考试代称的SAT。[2]考试,意味着筛选和竞争。筛选无疑与特定的标准相连;而竞争,通常对应着资源的分配。人类社会的竞争形式,绝非仅仅停留在赤手空拳的肉搏阶段,却是智力、资源、制度的比拼。SAT这一关系到进入美国高等教育学府深造机会的考试,它一方面暗含着人们对于人才标准、高等教育目标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高等教育后阶段社会分层的重要序曲。因此,对SAT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对考试内容、形式的描述,还应看到公众对该项考试制度的反应与诉求,以及公众意见形成并发生作用的社会机制。透过对考试制度所依存的社会机制的挖掘,研究的视角不可避免地指向该社会的历史传统与意识形态。反过来,在对SAT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特定历史、意识形态的互动的考察中,更能加深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考试与社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一、回溯:SAT的历史沿革 近百年来,SAT的变迁除了名称上的变化,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一是命题形式、考试内容的变化;二是美国公众对SAT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的关注热点的变化。前者描述了SAT怎样从最初脱胎于心理测试的天资检验,发展出各种稳定的题型,同时又在是否可以使用计算器、写作考试是否计入总成绩等方面不断调整;后者则叙述了不同历史阶段,美国公众对SAT诉求的变化,从20世纪初人们希望建立起摆脱社会阶层影响的精英筛选机制,到60年代平权运动在考试制度中的投射,再到近期人们关于SAT与社会阶层、种族之间关联性的批判。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察,本研究将SAT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期的初创摸索期、二战后至80年代末的平稳发展期以及90年代至今的尖锐质疑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期:初创摸索与民主诉求 19世纪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只有口试,几乎没有书面考试。这一时期高校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拔学生,入学规定的执行情况普遍不严格。[3]1926年,SAT作为一项考试形式诞生了。它一方面得益于20世纪初心理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承载着人们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这里,必须提到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詹姆斯·柯南特(James Conant)。作为出身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校长,柯南特是一位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化学家。他看到当时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顶尖大学的校园中是这样一番景象:学生大部分来自东北部的显赫家族;他们从小在学费昂贵的私立寄宿制学校中成长;他们的大学生活整天忙于社交聚会与运动,而非学习;随叫随到的仆人让他们身上尽显贵族气息。这些富人的后代们似乎形成了一个新的上流阶层,正在侵蚀着托克维尔笔下美国社会的平等特质。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应当是与其家庭出身或所接受教育的质量无关的。他决心利用教育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维持美国社会的民主特质。柯南特校长相信智力测试的结果能够免受家庭背景和教育质量的影响,选拔出真正的精英。[4] 而以卡尔·布莱汉姆(Carl Brigham)和罗伯特·耶基斯(Robert Yerkes)为代表的心理专家,则通过设计、执行智商测验,在相当程度上为柯南特校长的设想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持。他们曾在一战中共事,对士兵进行智商测验。20世纪20年代,卡尔·布莱汉姆将这套测验进行调整并应用于普林斯顿新生和申请库珀工会技术学校奖学金的申请者。此后,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①邀请布莱汉姆主持设计一套能适用于更多学校的测试题。1926年,史上第一次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用于对高中生进行测试。这套测试蕴涵着一种科学理性的假设,即相信每个人身上存在不同的天生的、内在的智力,且此种智力可以使用智力测验测量出来。1934年,哈佛大学在所有申请者中推行SAT。[5]30年代末,SAT则在所有常青藤学校中铺开。 从命题方式和考题内容上看,从1926年到二战之前,属于SAT命题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子阶段:1926—1929年间,SAT命题还很不成熟;1930—1945年间,命题渐趋成熟,但变动仍然很大。比如在1926年,考生须在90分钟之内完成315道题目。[6]可见,SAT的早期版本对答题速度要求很高。从命题立意上看,SAT不注重检查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具有不可复习准备的特点。同时,因为美国各州采用的教材、教学内容不尽相同,SAT的测验内容很难与各州所采用的课程内容标准相协调。这种脱节有助于超脱于不同学校及不同的课程类型,选拔出来自中下阶层的优秀人才。[7]可以看出,初期的SAT有着强烈的心理测试倾向,并刻意避免以特定的知识体系为考察对象。它结束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杂乱无章的状态,并对其今后的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