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10-0232-07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最近两三年的高热度话题。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看,转型直接涉及1999年后新建的621所本科院校①,间接涉及千余所地方普通高校和千余所高职院校,影响面巨大。然而,对新建本科高校个体而言,转型并非是简单的决策选择。什么时机转?转什么?转到什么程度?转型会给学校带来哪些效益和副作用?对于转型,学校权衡利害得失是很正常的。事实上,一些人对于转型是持有疑虑的:向职业高等教育转型是否会导致学校学术声誉下降?作为职业高等教育,生源质量是改善还是下降?转型一定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吗?学术声誉下降是否带来学校整体声誉的下降?转型对大学老师的职业前景将产生什么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职业教育不能开拓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结构性充实和瓜分现有劳动力市场(蛋糕)②。从国家宏观层面说,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并不代表每所转型的应用型高校都能获得相同的提高就业率机会。 同样,一些老牌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也有疑惑:我们现在开设的很多专业,难道不是应用型专业吗?对我们提转型,有必要吗?本科教育难道要向高职院校模式靠拢? 这些疑虑亟待澄清。唯其如此,转型才能扫清认识上的障碍。而要澄清这些模糊认识,归根到底,就要认真讨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从而明白转型真正需要转什么,转型究竟难在何处,转型对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应用型高校知识劳动的性质 在德国、荷兰、法国、芬兰、瑞士③、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等国家,高等教育均实行二元制传统,高等学校被划分为大学和应用型高校两种类型,后者在各国的名称有所不同,在德国为Fachhochschulen,在荷兰为hogescholen,在法国则为grandes écoles,但在英语中统称为应用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大学在功能上有不同的分工,后者主要从事专门职业教育,并从事应用型研究。④2007-2008年度,在荷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约占该国大学生的65%,芬兰、瑞士、德国、奥地利的这一比例依次为46%、34%、29%和12%。⑤ 高等学校是正规的社会组织,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⑥。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概莫能外。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以高深知识为劳动资料的特殊劳动。劳动者是教师(作为劳动的社会组织,劳动者广义为教职员工),劳动资料为高深知识。知识劳动的三种形态,构成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创造知识,即科学研究;传承知识,即教学;应用知识为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帮助,即社会服务。⑦因此,从知识或知识劳动性质的视角来理解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异,非常有必要。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知识劳动的性质,要看知识劳动的“两个结合”。从劳动的技术结合(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看,劳动资料是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和指示器。因此,在知识劳动中,作为劳动资料的知识性质和水平,是高校办学性质和水平的标志和测量器。不同高校由于知识的性质和水平的差异性,产生了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区分。因此,从社会劳动的理论视角看,应用型高校和学术型高校的联系与差异,从本质上是作为劳动资料的知识的性质及其构成的区别。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共性,在于劳动资料都是高深的知识;其差异性,本质上也是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 学术型高校的专业,主要是按学科划分的,也就是按照知识分类来划分专业。教学以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命题性知识(prepositional knowledge)的传承为主。科研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进行陈述性、命题性知识的创造;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研究。社会服务方面,能运用知识创造新消费,创造新行业,开拓劳动力市场。⑨应用型高校科研的专业,是根据学科和行业岗位共同要求来划分的。教学按社会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不但注重陈述性、命题性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操作性或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教学,尤其注重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和实践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寻找马上可以付诸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品设计和革新方案)”⑩。 当然,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类型的划分。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不是决然对立的。正如英国高教专家Pratt所指出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更类似于连续体,而非截然对立。(11)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与两种知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模糊地带。在德国和荷兰,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两种类型高校之间的区别在淡化。(12)在挪威,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使命的应用型高校(称为state colleges)也逐渐更加强调学术研究。(13)类似的,学术型高校也并非完全不注重程序性和实践性知识或职业教育。学术型高校的课程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重视应用研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学术型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以学术教育为核心,应用型大学则以专门职业教育为核心。 那么,什么是陈述性、命题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实践隐性知识?为什么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本质区别是按这么一种知识分类来进行区分呢?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普通高校),最经典的知识定义和分类认为,“知识”是一种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14),与缺乏证据的主观意见和无根据的假设相区别。符合这个定义条件的,就是陈述性知识或命题性知识。与这种知识定义相一致的,就是被称为现代大学之父的柏林洪堡大学,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其主导理念是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提倡学术自由。 程序性知识和实践隐性知识作为另一种知识类型,在职业教育的知识劳动资料中占据很大比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程序性知识和实践隐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和“会做”的知识(15)。这类知识的掌握,不是陈述规则,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规则支配下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一般的“动手”知识,可以经过陈述性知识转化成“习得规则”,是程序性知识。还有一部分“动手”知识,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以格式化(不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的,这类知识需要“师傅带徒弟”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