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杨德广.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变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5(5):3-10. Citation format:YANG Deguang.Ten Big Changes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Past Thirty Year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5):3-1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5)05-0003-08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5.001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已30年。在中央《决定》的指引下,30年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大提高的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30年来,笔者一直在高等教育岗位上从事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亲眼目睹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变。概括起来,主要有十大变革。 一、从国有化的办学体制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转变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所有制体制上逐步实行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以体现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部变为公有制学校,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大学生不仅不付学费,还有70%的人可享受国家助学金。高校成了包办型、供给型的事业单位。其好处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机会上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确保了重要部门、人才紧缺部门可以补充到大学毕业生。但这种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导致“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各类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经费被占据了,难以实施,高等教育也因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直到1985年,我国仅有高校1016所,在校大学生170.3万,毛入学率1.56%。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经济体制多元化,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民办高校开始兴起,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一主”就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主要由国家财政支出;“多元”即“公办”以外的多种投资体制办学,有民有民营、公有民营、股份合作制、公立高校整体转制、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国外(境外)团体或个人独资办学等。“一主多元”的好处是:有利于拓宽教育投资渠道,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利于教育制度创新,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截至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有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在校生557.52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9.5%,占在校生总数的22.5%。民办高校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新办一所高校至少需5亿元人民币,民办高校则为国家增加了3 590亿元教育资金,如果平均每年每个大学生要投资1万元,民办高校每年则为国家增加了837亿元教育经费。 二、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向中央和地方两级领导体制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确立了“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1]的方针。在调整的过程中,专门学院归口中央或地方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又创办了一批为本行业、本部门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性高等院校。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227所,全部由高教部和中央各业务部门领导,确立了“部门办学”的体制。这种条块分割的部门办学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有1 065所,在校生253万人,其中,中央业务部门的直属高校325所,占31%,在校生85.3万人,占34%[2]。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按“条块”来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导致计划经济成为部门经济、行业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为了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有自己的大学。高校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是适应于当时计划经济的,但弊端是导致大学变成部门所有,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低水平办学,规模小,效益差。当时高校平均每校学生仅2000人,布局结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经济体制,高等学校条块分割的状况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变。9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把大部分部委属大学归属于教育部主管,或地方主管。先后对国务院49个部委161所普通高校、97所成人高校、271所中等专业学校、249所技工工厂校进行调整。全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涉及900多所高校,597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67所。中央部委院校从366所降为120所。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556所高校合并组成232所。1999年,我国综合性本科院校仅74所,2007年发展到239所。一批高水平的综合大学的组成,有助于发展重点学科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经过合并、调整,有四个好处:一是高校不再为某一部门、行业服务,而是面向社会,为多部门、多地区服务,有助于挖掘学校的潜力,发挥学校的优势;二是大学不再是部门所有,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学校规模扩大了,提高了办学效益;四是扩大了省(市)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市)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