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曾经是,现在也在很多人那里是一个应该被唾弃的或者是“敏感的”概念,一些人往往将阶级概念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阶级意味着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意味着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社会革命。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将从当前中国社会中再兴起的阶级分析出发,尽可能还原阶级分析的学术和理论意义,并讨论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的联系。 一、研究问题:“阶级”作为热点 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从学术层面出发,阶级问题作为一种理论思潮,都早已或公开、或隐秘地成为热点,来自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乃至不同“阵营”的人,近些年都对阶级问题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2014年,《红旗文稿》发表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提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2015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马学柯的一篇文章提出:“我们知道,阶级观点、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理论,是否承认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只要坚持阶级观点,拿起阶级分析的武器,(各种错误思潮)①的政治实质就会暴露无遗。”(马学轲,2015)如果说在此之前有关阶级的讨论还有些遮遮掩掩,经常使用一些替代概念的话,这些文章则旗帜鲜明地使用“阶级”作为概念工具讨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将阶级分析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台。 其实,至少在2002年,②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使用“阶级”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转型,只不过当时由于一些原因,用“阶层”概念代替之。本文作者曾经使用“范式转移”来描述阶级分析的“再”兴起。③与上述文章不同的是,那些分析大多不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意义上使用阶级概念;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学术和意识形态也不是这一“热点”形成的始作俑者。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上述文章则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讨论阶级问题,再加上这些文章等发表后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使得有必要首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做出分析,并从这一路径出发理解当前的阶级分析问题。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非如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只要坚持”就万事大吉。它所遇到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远未获得科学合理的回应。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所遇到的挑战④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敌对阶级理论 众所周知,列宁(1965)曾经给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下了一个权威定义,这里无需赘述。概括起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至少包括如下基本论断: 阶级形成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日益简单化和两极化,即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阶级关系是剥削关系;以阶级为基础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因而是对抗性的、你死我活且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革命和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历史上的阶级最终走向消亡。因此,阶级是历史现象。 如果以上的理解是正确的话,可以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即它基本上属于一种“敌对阶级理论”。所谓“敌对阶级理论”,是指它所强调的阶级存在及其阶级关系,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和剥削、压迫、革命、专政、“你死我活”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阶级之间的利益对抗是“零和”关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其形成的年代,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影响了几十亿人口和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这一理论的最大成果。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从理论到现实,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且这一“试金石”、“照妖镜”在回应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敌对阶级理论遇到的挑战 一般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形成的时期,基本上属于工业化时期。自那时起,它所诞生并在其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 1.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早在19世纪末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就已经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大型生产组织的管理和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率的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原来的工人阶级队伍中,或者说在被雇佣的劳动者中,逐渐凸显出了一些特殊群体,即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和传统的、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工人阶级一样受雇于资本家,但在其他几乎所有方面都和传统工人阶级越来越分离。这些人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而传统工人阶级的规模和重要性、影响力逐渐下降,到20世纪中叶,这一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这部分雇佣劳动者,逐渐构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人口的主体。他们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