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现状分析,我已经写过不止一篇文章了,在这里我主要想从数据的角度直观地考察一下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发展与现状。通过“知网”检索,以2000年为界,前15年,自1985年到2000年,以“抗战”为篇名检索共有3740篇,以“抗日战争”为篇名检索共2634篇,两者合计共6374篇;后15年,自2000年到2015年5月止,以“抗战”为篇名检索共有8829篇,以“抗日战争”为篇名检索共有2575篇,两者合计共11404篇。最近15年间,较前增长了5030篇,篇数增长率为79%。这种现象大致可以表明,新世纪以来,抗日战争研究仍然受到学界和期刊界的重视,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现象背面,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会经常困扰着抗日战争研究,倒也值得重新探讨,这就是如何看待史实与真实的关系。因此不揣简陋,说几句个人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其实,史实与真实的关系问题,存在于任何门类的历史研究之中,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了历史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恩格斯称历史学是“我们仅仅知道”的“唯一的科学”,其意义并不在于他对学科划分的表达,而在于他对观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方法的表达。进一步说,就社会科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历史所本,但为什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无论是怎样伟大的思想家都很难在其擅长的领域内建立起科学体系,究其原因,并非是因为疏于观察社会所需的史料积累,而是没有从所知的史实中找到历史的本质,即历史的真实。 回到抗日战争研究。这个研究虽然是历史研究中古今中外广阔内容的微小部分,却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史实与真实的关系问题。 一 关于史实 先说什么是史实。简单地说,史实就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以被人描述,却不能被人改变。而就历史研究而言,求真则是描述史实的基本原则,偏离这个原则,历史研究便不是科学研究了。其实,求真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自古以来被史家推崇的美德。所谓“秉笔直书”,所谓“不为王者饰,不为尊者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稍微梳理一下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史,即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求真的原则不仅没有被恪守,有时甚至被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这种破坏有两个不同的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对史实在不同程度上的歪曲。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个时候,抗日战争研究是放在中共党史或革命史的范畴内加以研究,意识形态很容易在研究中处于支配地位。尤其是受到两岸长期分裂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对立难免被掺杂到研究中去,从而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史实。如大陆史著,仅描述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而忽略甚至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关于正面战场作战几无叙述,经常使用的字眼是“一溃千里”“不战而逃”,而对于国民党的评价,强调的也是“消极”“妥协”“分裂”“反共”等等。即使有时提到正面战场,一般地也只是介绍和表扬国民党官兵个人,而对指挥者经常的评语则是“片面抗战”。而台湾方面,同样是受意识形态支配,相关史著极力贬低共产党的抗日活动,一般的史书并无对敌后战场的描述,甚至根本不承认中国抗日还有一个敌后战场。即使提到共产党的抗日,也以所谓“游而不击”“三分应付”“七分发展”来做评语。这样的描述,不符合实际,造成了历史失真。这种现象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第二个表现是,只描述史实的一方面,而避开史实的另一个方面。这同样会导致历史的失真。长期以来,大陆抗日战争研究以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为研究主体,其他诸如由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的抗日军事、战时外交、大后方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状况等等,普遍缺少深入研究,即使有所涉及,也是作为中共活动的背景情况加以研究。而台湾方面正好相反,是以国民党执政的法统地位自居,几乎不谈中共的抗日活动。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虽然在这些研究中,对经过挑选的史实有真实描述,但仍然无法使人看到历史的真实全貌。而实际上,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既有极为复杂的原因,推动这段历史演进的原因也有多种因素,其中既包括日本的政策,也包括中国的内政,并且还包括国际局势的变化。以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地位,它的活动虽然对战争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以国民党当时所处的能够主导国家决策的地位,它的活动显然对战争产生了更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同样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忽略了影响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其他因素,显然会模糊历史的全貌。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毫无疑问,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这就牵扯到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前面说的意识形态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影响,其实也反映出了历史研究与政治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关系,秉公直书就很难了。经验已经告诉人们,历史研究有它独立的特性,虽然它与现实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关系却有一个限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违反科学的现象。实际上,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被描述出来的历史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了,这不仅会阻碍学术研究的深入,间接地也会削弱它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 二 关于真实 再说什么是真实。对于历史研究来说,真实就是历史的本质,它源于史实,但又不同于史实,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促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民族复兴历史的研究成为热点,而抗日战争,被称之为中国民族复兴枢纽,尤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民族凝聚力在任何时候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所以邓小平提出了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展望。这种政治背景对抗日战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开始重视对国民党抗战活动的研究,并出现了大量著述。历史研究的求真原则受到了普遍重视。并且,在中国开放的大背景下,抗日战争研究的史料条件大为改善,经过实证研究去弄清一个个的史实已经不难做到。因此,实证研究不仅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至今仍为研究者所热衷。但是,似乎也正是人们对过去鲜为人知的史实有了更多的关注,却出现了忽略历史真实的倾向。具体的表现是,热衷于历史片段的描述,而忽略了这些片段之间的逻辑关联。用孤立的片段去解释历史,而不是把它们串连起来加以分析,这不仅很难弄清历史真实,还有堕入历史唯心主义陷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