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11-0184-08 俞铭传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陌生。上世纪40年代中期闻一多编选《现代诗抄》时选入7首他的作品,数量仅次于徐志摩、艾青等人,并在郭沫若、田间之上①。194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白英编译出版《当代中国诗选》②与《小白驹:中国古代到现代诗选》③,这两本在海外有重要影响的英译汉诗集均收录了俞铭传诗作,且将其置于同时代诗人比较醒目的位置。然而,俞铭传在诗歌研究界似乎又是陌生的。虽然继《现代诗抄》之后的不少诗歌选本也选录了他的作品,但一旦涉及其生平背景,编选者往往语焉不详,鲜有能够具体介绍的。迄今为止,其研究尚处于“诗人俞铭传生平考”的阶段,即便卒年也仍待考证。④不过,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可以确定的是,俞铭传1915年生于安徽省南陵县麒谭村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左右在上海立达园读中学,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42年于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45年出版诗集《诗三十》⑤。《诗三十》是俞铭传唯一出版的诗集,其完整的名称为《诗三十(外五章)》,收诗35首,繁体竖行印行。这本诗集初版之后未见再版,因此流传并不广泛,研究者更是寥寥。及至20世纪90年代,当舒乙看到巴金捐赠给现代文学馆的《诗三十》手稿时,还如此说道:“查过图书总目,此诗集不见记载,可能从未出版,作者也不知是何许人。诗倒是真好。”⑥可见俞铭传其人其诗在现代诗歌史上的沉寂状态。 《诗三十》收录了诗人1937年3月至1945年9月间的作品,其中大部分写于1942年诗人求学于西南联大之后。因此,《诗三十》具有西南联大诗歌群体的一些共同特征,如对战争与苦难的关注,对历史与传统的反省,对生命与存在的追问等。⑦这部诗集同时也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它既不同于冯至的“沉思的诗”⑧,也不同于穆旦的“用身体思想”⑨,其最为突出的是互文性与跨文化想象这一特征。在这本薄薄的诗集里,充满着大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乃至不同语言的文化意象与符号,其中几乎每首诗都是一个互文性的文本,各种互文性文本相互叠加、聚合、交织与碰撞,构成《诗三十》丰富的跨文化想象内涵。在此,我们将以《诗三十》的汉语版本为基础,并对照白英《当代中国诗选》的英译,依据互文性理论,着重分析《诗三十》跨文化想象的类型及互文性写作的特征。 一、《诗三十》跨文化想象的四种类型 在《当代中国诗歌选》序言及俞铭传的个人介绍里,白英重点谈论了俞铭传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白英说:“像冯至一样,他已在东西方世界之间形成了一座桥梁,于西于东他皆穿行自如,就此而言,他或许比本诗选中的任何其他诗人都更有希望。”“某种意义上,他是现代的,艾青是古典的:他大脑的触角延伸到遥远的星空之外。他的诗充满对济慈、叶芝、弥尔顿的记忆。”“如同他深感敬佩的卞之琳那样,他拥有经受考验的敏锐的想象力,在这点上他与伟大的唐代诗人保持着血缘上的亲近;就像冯至一样,他对老子、庄子这些哲学家与我们时代的特殊关联非常着迷。”⑩显然,在白英看来,俞铭传不仅具有与同时代优秀诗人冯至、卞之琳、艾青相似的某些品质,他还兼具中国古典诗人的精神与现代西方诗人的情怀,试图在中西文化传统之间寻求着一种平衡与综合。在《小白驹》中,白英更是明确指出:“他受到西方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济慈和弥尔顿的影响,他也研究古代道家典籍。在他的诗中,对于这两重外来文化的结合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诗人都要更完善。”(11)正如白英所言,俞铭传的诗歌创作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资源进行了有机融汇与贯通,《诗三十》这本诗集即是跨文化交流与想象的结晶,它包含西方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神话与历史。西方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成为《诗三十》的重要文化资源。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与人物最为突出,其中包括主神宙斯、大力神阿特拉斯、抒情诗女神埃拉托、酒神巴克斯等神话原型,还有潘多拉、拉奥孔、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戈尔狄俄斯、海伦、纳蕤思等神话形象。另外,《诗三十》还涉及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色彩的意象,如骑骆驼的阿拉伯人、西班牙的斗牛场、沙皇的皮鞭、大马士革的锦缎、吉普赛的女人、伊丽莎白时代的“人鱼酒店”、美国的“山姆大叔”和“芝加哥屠场”等。这些西方神话人物与历史典故同《逍遥游》、《晏子春秋》、《黄粱梦》以及西施、王昭君等中国历史故事相互并置与渗透,构成《诗三十》跨文化想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学与艺术。《诗三十》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学与艺术资源。济慈、弥尔顿、莎士比亚、但丁等人的经典形象被诗人创造性地摄取。如《马》中“一只希腊古瓶”来自于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病》中“曾经把名字写在水里的人”引自济慈独特的墓志铭。《夜航机》中“只有盲目的弥尔顿找到了伊甸”直接指向弥尔顿及其《失乐园》。莎士比亚更是重要资源,《马克白夫人》一诗的意象、场景与氛围莫不与莎剧《麦克白》相关。但丁《神曲》也多次被援引,如“米菲斯妥的手”(《郊》)和“但丁举着一个小火把”(《手捧》)的形象。《诗三十》还涉及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巴里的《潘彼得》、屠格列夫的《烟》等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俞铭传曾翻译过T.S.艾略特的《海伦姑娘》与《荒原》部分章节,艾略特《荒原》式的意象在《诗三十》中也能找到一些痕迹。另外,法国印象主义画家马奈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乐、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等也构成了《诗三十》的跨文化想象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