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时间的本质、属性、结构以及时间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追问是在追问一个无解的难题,正如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所言“我想时间是一个根本之谜。其他东西也许是神秘的。空间并不重要。你可以想象一个没有空间的宇宙,比如,一个音乐的宇宙。当然,我们是听者。不过,说到时间,你有一个如何给它下定义的问题。我记得圣奥古斯丁说过‘何谓时间?若无人问我,我知之,若有人问我,我则愚而无所知。’我想时间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时间问题把自我问题包含在其中,因为说到底,何谓自我?自我即过去,现在,还有对于即将来临的时间、对于未来的预期。所以这两个不解之谜,正是哲学的基本内容,而我们很高兴它们永无解开之时,因此我们就能永远解下去。”①正是这种对时间和自我问题的好奇与追问推动着他的创作,他在一篇题为《时间的新反驳》的文章里,在描述了使时间成为一种错觉的观点以后,断言:“否定时间的连续,否定自我,否定天体宇宙,表面上是冒险,实际上是慰藉。时间是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冲着我顺流而下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毁灭我的虎,但我就是虎;时间是焚烧我的火,但我就是火。不幸,世界是真实的;不幸,我是博尔赫斯。”②博尔赫斯在其小说《沙之书》中曾想象出一个无限时空的世界,在其中时间既无开端也无结束,向两端无限延伸,但这样的世界带给主人公的感受是始而新奇,终而厌恶:“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小说开头作家引了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句:“你沙制的绳索”,显然具有点题的意味,即该作表达的仍是作家持之以恒的对于时间问题的追问,所谓“沙制的绳索”,盖指人赋予世界的人为时间秩序——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线索的脆弱、易断,犹如“沙”做的绳索一样若有若无、若断若续。这本“沙之书”作为一本神秘的《圣书》与基督教有始有终的《圣经》时间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但它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而且其页码也不是按照数字顺序排列,你这次打开书看到的东西,下次再也无法找到。这是一个完全无序的、无因果的、变幻无常的、不可理喻的世界,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正像迷失于广袤无垠的沙漠一样,会陷入茫然失措,不知身在何处的境地。所以主人公为了消除其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最后只好把书藏到了图书馆的群书之中,用一种被追赶的鸵鸟式的自欺方式来消除这样一种可能的世界图景带来的眩晕,因为“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同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实验小说也是从对常识、流俗时间的怀疑与颠覆开始的,他认为时间构成了世界的结构,“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这所发生的一切的框架便是时间。因此时间代表了一个过去的完整世界。当然这里的时间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它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它应该是纷繁复杂的过去世界的随意性很强的规律。当我们把这个过去世界的一些事实,通过时间的重新排列,如果能够同时排列出几种新的顺序关系(这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就将出现几种不同的新意义。这样的排列显然是由记忆来完成的,因此我将这种排列称之为记忆的逻辑。所以说,时间的意义在于它随时都可以重新结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在时间的每一次重新结构之后,都将出现新的姿态。”③因此,时间意识的变化是引发世界观、人生观乃至整个文化、文学变化的根源,本文试图对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时间意识的嬗变做一个考察,既借此探索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的文化心理根源,并以此诀发现代人的心灵变迁,展示在现代时空意识中所呈现出的世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他们又是如何通过文学想象来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应对这个变化了的世界。 一般来说,对时间的研究和思考以两条线索展开,一种类似于空间形式组织起来的时间观念,一种近乎以内在心理体验为基础的时间观念,前者偏于客观和外在,而后者偏于主观和内在。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待时间属于前一种,所谓“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所谓“间”是指人为的划分。在阿里士多德那里,时间是通过空间来呈现的,所谓“时间就是变化了的数”。但这种对时间的理解至二十世纪的柏格森而得到彻底的改变,他创造性地将“空间时间”和“真实时间”区别开来,从而使时间得以摆脱对空间的依赖而呈现出其持续绵延的本质,最能体现时间这种绵延本质的是人的意识。因此,所谓“真实时间”“也就成为了一种心理时间,一种无须遵循客观时间的规则,也不依赖钟表测度的人的内在生命体验的时间”。在这种“真实时间”经验中,过去、现在、未来可以相互叠加,历史、梦幻、现实可以相互交织,时间与个体生命体验达成了同步和一致,由此促成了“个人时间”“心理时间”对“历史时间”和“客观时间”的疏离、对抗和挑战、重组,影响所及使心理时间、梦幻时间成为世界现代文学艺术中的主导时间。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更打破了古典的趋于凝固的绝对、客观的时空观念,为重新理解时空问题敞开了大门,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的宇宙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他所理解的时空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也就是说时间会影响到空间,两者并非毫不相干的。而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不同在于:在经典力学里,一个物理系统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无限精确地确定和预测。在理论上,测量过程对物理系统本身,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并可以无限精确地进行。而在量子力学中则不然,测量过程本身会对系统造成影响。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的,量子的运动方式和形态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它们既是一个个的粒子,又是一团函数波,在没有被观测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精确的运动方向和轨迹的,只能以概率的形式分布在它的函数范围内,同时存在于各个点上。当有意识观测量子的时候,量子才会表现出粒子的形状而具有确定的位置。这种对量子的认识也就彻底颠覆了古典的以牛顿为代表的绝对时空观。 与爱因斯坦相似,在时间问题上引发巨大变革的哲学家是马丁·海德格尔,他同样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时间观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存在与时间问题的新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从时间性出发才可能在生存论上对此在产生整体的和本真的理解,时间性构成了此在的原始的存在的意义。此在的生存结构以时间性为其统一的结构,它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统一在一个先验的视域当中。而此视域呈现的可能性,则是由“先行到死”的“死亡意识”来提交的。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的理论,强调了人与时间的内在联系。时间不再是外在于具体的生存着的人现成自在地存在着的,它不再是主体所去寻求的客体,它首先和必然地与存在相关,此在所由出发之域就是时间,把时间作为理解存在的视野,是海氏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观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