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5~0021~10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5.002110 洪堡是高等教育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生前并不是一个显要人物,官做得不大(与他自己的期许相差不少),学问也不是很高(至少不是洪堡自己理想中的纯粹学者,有些成就也被其弟的光芒掩盖了),思想在当时德国的巨人丛林中也难以突显出来,身后更是默默无闻几十年。然而,当人类迈向20世纪的时候,洪堡突然之间在高等教育领域名动天下,成为声名显赫的人物,即便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手也一致举起洪堡的大旗,德国古典研究型大学模式也被称为“洪堡大学”,而当年的风云人物费希特、谢林等却成为洪堡的注脚。这不禁让人惊叹历史的无常!① 最有趣的是:洪堡并不是一个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既不是专门或主要思考和研究教育的学者(钟情和用力的主要是古典文化和语言学),也不是全身心长时间投入到办学上的教育家(主要是为普鲁士利益折冲樽俎的外交官),做教育行政官员为期很短,仅仅16个月(1809年2月—1810年6月),教育可以说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插曲,不过是其人生中偶然激起的一朵浪花。但正是这个小小的插曲和浪花却澎湃起高等教育的黄钟大吕,巨浪洪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扬起惊天回响。 当人类迈向21世纪之时,不少学者开始质疑洪堡在高等教育上的实际影响,或认为古典研究型大学的理念并不都是洪堡的,或论证洪堡在19世纪只是以现代语言研究知名,而不是大学改革者,或提出20世纪后期德国大学的趋向是向洪堡告别。②这些也许都是历史的真实。但在历史中同样存在的是洪堡在德国、在美国和在大学史上挥之不去的身影。而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感怀、深思和探讨的也正在于:洪堡作为教育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却对大学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并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其原因何在? 一、洪堡与教育:过客匆匆又匆匆 洪堡大学已成为大学史上的经典,洪堡更是德国大学模式的代名词,然而,当年的洪堡却是心不甘情不愿、怀着万般无奈的态度和心情踏足到教育中。 1790年23岁的洪堡进入普鲁士政界,但一年后辞职,1802年任普鲁士驻罗马教廷代办,1809年2月10日任内政部文化和教育司司长,1810年6月14日被任命为驻维也纳公使和全权大臣,此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1819年1月被任命为等级事务大臣,12月去职。此后,专事研究著述。 洪堡在罗马公使期间,拿破仑侵入德意志,普鲁士战败,而他任职的罗马也已被法国占领。在德国的财产需要处理,罗马三等使节的职位也没有太多意思,何况教廷的政治地位和影响江河日下,罗马只剩下古典文化和阳光,而这些洪堡已经汲取和享受了,于是带着多重打算,洪堡在1808年秋天回到德国。在慢慢悠悠的行程中,抵达德国的第一站慕尼黑,洪堡即获悉自己被施泰因首相选为普鲁士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无论如何可以肯定,洪堡对这一任命最初的反应是消极的。”③ 洪堡其实一直渴望着升官,在中枢机构任职,为什么对这样的超级擢升又消极和犹豫呢?首先是他性格所然,“他并不是一个横冲直撞、无所顾虑的鲁莽之夫,而只是害怕他所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他表现出软弱和缺乏主见的话,那他也惧怕批评。一个对事务不熟悉的门外汉通过国王大笔一挥而超越了工作经历的一切阶梯和官僚机构的一切限制,他对此肯定是犹豫不决,并使用了种种托词。”④其次是他缺乏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来没有管理过教育,对管理学者和知识分子更没有信心,他自己说:“在手段如此之少的普鲁士现在可以干些什么?指挥学者并不比领导一个戏班子来得好些。”⑤第三,选中洪堡的施泰因在拿破仑的压力下于1808年底被国王解职,这让洪堡更不踏实,对这一职位的政治前途有疑虑。总之,“他犹豫着,然后提出要继续保留罗马的职位,最后接受了新的任命。”⑥“个人荣誉和声望、千载难逢的机遇、考验自己行动能力的渴望,混杂在一起,让他不能拒绝国王让他做新成立的内务部教育和宗教事务负责人的任命。”⑦ 施泰因之后,阿尔滕施泰因(Baron Altenstein)和多纳(Count Alexander Dohna)短暂地联合掌权,1810年6月哈登贝格重登首相之位。1809年2月20日洪堡被正式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司长。1810年4月29日洪堡提出辞职,6月14日洪堡被任命为国务大臣和驻维也纳公使。很显然,洪堡是两个强人之间履职文化和教育司的,而多纳是他在哥廷根的同学,也许这也表现了洪堡的某种心理和现实状态。 洪堡任职的时间是阿尔滕施泰因和多纳政府时期,但决定洪堡政治命运的却是施泰因和哈登贝格。洪堡辞职的起因是施泰因的政府改革方案。施泰因设想建立枢密院,由王子、部长、重要司长、国王秘书、特命成员(已退休的部长)构成,作为最高行政权力机构。这一改革的目的是削减部长的权力,增加以司长为代表的高级公务员的影响,从而降低政府的集权。“自然,没有人比司长更赞成这个方案;正是洪堡这位内务部教育司司长,在枢密院的运动中担任了领导者。”⑧洪堡的对手是哈登贝格的门徒阿尔滕施泰因,而多纳在洪堡持续不断的压力则变得摇摆不定,然而部长们都不支持施泰因的方案,站在洪堡一边的是另一个司长尼布尔(Niebuhr)。结果,“自傲又有些自以为是的洪堡辞职了。”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