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15-08-25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8-0045-13 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在农村,“乡土中国”即是这种符号化的真实写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就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村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为视角,通过实证调查,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的表征以及农村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一、国内外关于农村文化变迁的研究 (一)国内关于农村文化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 国内一部分学者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视角下,从总体上探讨了农村文化变迁的规律、原因、影响、特征等。王国胜《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2006)[2]讨论了在现代化过程中狭义乡村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变迁,指出物质经济生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变迁,现代化对乡村文化的挤压和冲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文章还分析了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变迁所呈现出的全新特点和情态:从规模上看是“颠覆性”的,从过程上看是“冲突”与“和解”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则体现了“肢解”与“整合”的统一。陈晓军《中国当代农民文化变迁研究》(2007)[3]认为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农民不仅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迁,并分析了导致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吴学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转型》(2009)[4]指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增加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农村文化受到冲击并发生变化。其还从生存伦理、亲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三个角度阐述了当下农村文化转型的初级形态特征。张良《农村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2010)[5]从纵向考察了传统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以及目前的农村文化状况,从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三个层次介绍了各时期的农村文化,并阐释了农村文化变迁的背后逻辑。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2011)[6]将农村文化变迁原因归纳为内源性文化危机与外缘性文化注入、文化异质性的增强、现代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并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基本路径。朱娅《近代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2011)[7]把近代农村家族文化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了解放前、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原因及影响。 还有一部分学者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农村文化变迁及其影响,主要有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8],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私性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而公共文化生活总体趋向衰落,并分析其原因在于三方面,即“轻文化、重经济”、“缺人才、难合作”、“只输入,不培育”。夏国锋《乡村社会公共生活的变迁——基于鲁西南夏村的考察》(2007)[9]通过对鲁西南农村的个案研究,阐述了农村文化生活在建国前、集体化时期以及后集体化时代中的变迁情况,并引入国家和市场两个变量来分析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张金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研究——以L村篮球场为个案》(2012)[10]以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为研究切入点,讲述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如何从发展到繁荣再到重建的历程及其背后的两种推动力量:国家和市场。姬会然《社会主义乡村的文化图景及其变迁——以冀中南G村为例》(2013)[11]以冀中南G村文化变迁及农民的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纵向上主要关注时代变迁中乡村文化主题的流变,横向上主要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并得出基本结论:农民不是农村文化变迁的看客,农民是有意志的行动者。研究认为,1948年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变迁和文化主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政治文化、市场文化、多元文化。在不同文化主题下,农民能够结合时代环境,进行文化适应、变通、选择与创造。 此外,还有一部分国内学者以某一影响要素为切入点,具体研究农村文化某一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例如李建春《论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2001)[12]以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从农民的从业观、市场观、致富观、消费观等方面分析了农民价值观的深刻变迁。张兆远《农民工对农村文化变迁的作用》(2007)[13]通过分析农民工城乡流动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积累、对城市现代异质文化特质的示范和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农民工在农村文化变迁中起到的作用。陆莉萍《论转型期西北地区农民消费观的变化》(2007)[1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由自给性消费向商品性消费转变、由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因而必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罗正霞《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传统文化的变迁》(2012)[15]主要论述了乡村旅游对传统文化变迁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如外来文化加速了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变异、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破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等。周军、田克勤《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引导》(2013)[16]认为文化变迁不仅改变着农民的心理认知结构,也改变着农民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文中阐述了在文化变迁影响下,农民的文化价值目标、文化价值主体、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判断呈现出冲突性、务实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