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5-0001-15 国家利益是认识和理解国家行为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国际合作与冲突演化的深层驱动力。国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以该理念指导国家的具体政策选择。但无论学者抑或外交人员,都没有对“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一表述在不同范围和层次上做出明晰的界定,缺乏对其的学理分析。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真实意涵是什么?国家利益的边界在何处?是否应当追求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能否实现?实现的路径是什么?凡此种种,均值得从理论上予以探究。从实践上看,领土安全困境,国家利益的流散,全球公共问题突显,亟需国家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也考虑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让渡部分国家利益,以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便要求我们对“国家利益最大化”理念进行反思。 一、国家利益:主观与客观交织的复杂概念 明确国家利益是对国家利益最大化进行界定的前提,只有明确国家利益的内涵才能厘定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边界。国家利益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在国关理论中,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皆强调国家利益的客观性,认为国家利益是客观给定的,如国家的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都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皮尔逊和罗切斯特提出,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第一,确保自身的生存,包括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维护领土完整;第二,促进其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第三,保持其政府体系的自决与自主。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最基本的对外政策目标由这些构成。①亚历山大·乔治和罗伯特·凯奥汉尼对国家利益做了新的解释,指出国家利益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有三部分:(1)实际的生存——这意味着人民的生存,而不一定要保存领土和主权完整;(2)自由——这意味着一国的公民能够自主地选择他们的政体,并能行使由法律规定和国家保护的一系列个人权利;(3)经济生存——这意味着最大限度的经济繁荣。②中国学者阎学通对“国家利益”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认为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③ 尽管上述观点对国家利益范围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强调国家利益为客观范畴,包括国家领土、主权、人民的生存发展、获得承认等,这是理性主义理论的共识。理性主义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又存在对国家利益的优先性认识上的差异。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安全,“领土、政治制度及文化的完整”属于“生死攸关的利益”,不容妥协;由于国家极度重视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所以,国家重视相对收益,国际合作具有脆弱性;新自由主义者则优先考虑国家的经济和发展,国际合作及其制度保障,更重视绝对获益的增加,可见,对国家利益主观认识的不同会造成对国家利益重要性排序的差异。 而在国家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不同问题相互交织,不同利益彼此重叠,很难完全厘清哪部分利益属于政治,哪部分属于经济。正如基欧汉所言:“经济问题无论对于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都是具有重大意义”,“不管行为者是在什么样的经济领域中互相施展着权力,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④各国领导层可能会依据该利益的重要性和紧迫程度,利益量大小,当时的国内外环境,自身实力等因素对各种不同的国家利益进行排序。⑤此外,对利益的认定和排序还受本国特有的政治文化、政治领导人的主观判断以及执政集团利益偏好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国家利益的优先性排序具有很大差异,以至影响国家的政策选择。正如莫顿·卡普兰所言:“国家利益是不变的和永恒的,然而,尽管这些需要不直接随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但在判定国家利益时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却随着国内制度需要的变化而变化。”⑥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时期,由于对国内外环境的主观判断不同,国家的政策选择也处于变化过程中,看似明确的国家利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何者为优先,因其边界模糊而难以判断。 既然在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及其实现过程中都存在利益优先性的不同,我们关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讨论又何以可能? 二、“国家利益最大化”:前提条件、表现形态及其局限 “国家利益最大化”观念是在国家利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及国家偏好业已确定的前提下,在政策和行动选择中追求使之最大化的结果,是理性主义理论对国家行为及政策选择的抽象解释。它将国家利益抽象为单纯的整体利益,并基于既定的国家利益加以分析。⑦但在实际决策中很难判断某项政策选择能否真正产生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理性主义理论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的形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观念建立的前提假设是,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是纯粹理性的单一行为体,其理性选择的根本目的为在自己的理性计算中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第一种形态是指无视他国谋求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利益,利用一切合法及非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绝对最大化。这种国家利益最大化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行动更多存在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早期,呈现的是国家之间处于弱肉强食的状态、彼此间是掠夺与被掠夺关系图景。在近似于丛林的状态下,国与国之间实力悬殊,不具有进行博弈的基本条件,因为其否定了现代国际关系中各国平等、理性这些基本前提。如较早实现工业化的欧美大国对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实行武力征服下的殖民统治,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资源掠夺、人口贩卖、种族屠杀等。在当前的国际社会,这种方式已遭摒弃。当代国际关系更多在国家主权平等的理念基础上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国家诉求,强调使用和平的手段分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