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3.3;K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5)-07-0036-10 从“十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以后,向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15年,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15年;同时又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紧迫、改革进入以政府为中心的深入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发展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三五”规划确立目标的关键之年,总结新世纪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经验教训,为“十三五”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借鉴,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000年是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之年,也是中国实现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前两步战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之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情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另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所说:“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① 具体而言,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迎来了一个历史上发展条件和机遇最好的时期。 从国内看,一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实现了由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产品短缺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日渐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使中国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为接下来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不仅有实力开始实施几代人的“西部大开发”愿望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标志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伟大历史转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资源配置和利用得到优化。特别是金融改革深化带来的资本配置优化;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大发展带来的企业活力,为第三步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中国在上世纪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消费结构也进入一个升级转换时期,即由恩格尔系数较高的“衣食”型消费,转向富裕的“住行”和文化消费,而1999年开始的城镇居民住房商品化改革和公路、铁路、航空业的大发展,也为房地产、汽车、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提供了条件。 从国际上看,正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所判断的那样:不仅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创造了有利的制度和政策条件,而且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中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充分获取经济全球化“红利”提供了外部环境。同时,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在“9·11事件”之后更加明显,国际政治格局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合作日益加深,这些都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同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这里既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也包括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关系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以产业结构为例,朱镕基在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就指出:“十五”计划期间,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则意味着全面和均衡发展战略的正式全面提出。经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7年,中共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讨论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即把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此后,针对国民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经济新常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