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产业结构面临转型与升级的巨大压力,创新的需求与人力需求结构的调整相应而生。加以教育松绑与改革的声浪日起,台湾当局乃因势利导推动高等教育扩张政策。除于1995年修订《大学法》,朝大学自主发展外,并自1996年始,开放大学设立,以及技术学院改制。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1995学年大学与学院的数量为60所,2008学年增至171所,增长率达185%;学生数也由36万人增至近130万人,增长2.6倍。大学教育的发展由精英型走向普及型。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张。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在1995-2008年间,大学研究生之班级数由1939班增至9020班,平均每年增加545班。在此期间,硕士以上学历之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毕业人数由14503人提高到61263人,增长3倍之多(参见图1)。连带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占大学部与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比例持续上升;1995年为1.16%,2008年达4.86%。
图1 1951-2008年台湾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处。 研究生教育扩张对其私人教育报酬的影响为何?①根据台湾“人力运用调查”数据,在1995-2008年间,研究生劳动的平均实际工资,以2003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参见图2)。其次,观察各世代研究生劳动在特定年龄层下相对于大学与专科劳动之工资比例,发现年龄介于25-34岁与35-44岁时,1971-1984年期间出生的世代其研究生相对教育报酬低于前一世代(1961-1970出生)。而在其他年龄层下,较晚世代之研究生相对教育报酬均高于较早之世代(参见图3)。
图2 1995-2008年研究生劳动平均每小时工资的对数值 注:lnWage(每小时工资的对数值)之历年数据均经过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减,以2006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之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图3 相同年龄层不同世代之研究生相对于大专毕业生之工资比例 注:(1)各世代的出生期间分别为世代一:1931-1940年、世代二:1941-1950年、世代三:1951-1960年、世代四:1961-1970年、世代五:1971-1984年。 (2)世代一的样本年龄均介于55-64岁,故在图形上只有一个观察点;其研究生相对工资比例为1.31。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1995-2008年各年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研究生教育扩张下,其社会报酬的变动又是如何?不少文献探讨高等教育的正面外部性,包括经济与非经济的利益,以及对其他教育程度劳动的外溢效应(如Marshall,1890;Friedman,1962;Lucas,1988;Jovanovic and Rob,1989;Acemoglu,1998)。凡是伴随高等教育扩张所产生的生产力、技术与学习力等效能的提升,都是外部的经济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诸如促进政策施行的顺利与犯罪率的降低等。唯高等教育的社会报酬(包括私人报酬与外部报酬)实际衡量不易。近期Moretti(2004)在工资回归模型中引进地区的特定教育程度之劳动份额,借由此因素对工资的边际影响,捕捉这类劳动的外溢效应。②诚如上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各大学普遍增设研究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台湾当局提供的助学贷款利率不断调降,利息补贴支出逐年增加。因此,研究生教育扩张的经济效益如何,实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的研究主旨之一,即在评估研究生劳动的外部效应。 研究生教育扩张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在厂商技术给定、研究生劳动具有外部性且研究生劳动与非研究生劳动不完全替代的情况下,各类型劳动需求因应调整,工资势必改变,此又将牵动劳动报酬的分配。有文献针对1968年台湾中等教育扩张,利用不同的实证方法,探讨其对教育报酬率与工资分配不均度的影响(如Gindling,et al.,1995;Clark and Hsieh,2000;Gindling and Sun,2002;Vere,2005等)。以Vere(2005)为例,其指出1979年以后台湾中等教育扩张使工资不均度下降,原因是年轻世代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造成世代内的工资差异缩小。在整体的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之际,研究生教育扩张对工资结构与不均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③因之,本文拟利用研究生与大专毕业生的劳动工资决定模型,进一步探讨研究生教育扩张后工资分配不均化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