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5)03-0028-08 希腊神话出现在希腊哲学之前。在荷马诗史中,muthos(神话)一般表示“叙述”、“谈论”、“话语”,有时亦可以指“内心的独白”、“想法”以及“思考”。荷马藉以叙述古代的传说,也包括神话。从公元前5世纪起,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区分muthos和logos(逻各斯)。前者多指故事和传说,后者多指真实的叙述。赫拉克利特可能是第一位赋予了logos以“道”、“指导一切的原则”的哲学含义的人。但是,神话与逻各斯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在日常的使用中经常可以互换。在荷马和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对这两个概念的同时使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这两个概念如何使用,仍然无法获得一个清楚一致的见解。 神话是虚假的言辞,这是柏拉图对神话的一个定义。在《巴门尼德》、《泰阿泰德》、《智者篇》中,柏拉图以讨论知识和存在问题为切入点,为了解释语言上和思想上的矛盾,不得不思考真正的虚假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如果说不存在虚假的话,那么,我们的言说中就不可能有虚假存在。如果不对虚假与真实作出区分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区分真实的意见与虚假的意见、有知和无知。如果语言只是一种纯粹的媒介,而不能包含任何的真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无法通过语言来传递真实的信念。 柏拉图从神话切入,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言辞真实与灵魂真实 柏拉图把许多认识上和言语上的混乱,归结为对“虚假”与“真实”本性的无知。通过对虚假与真实的本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其来源,以及在应用中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 存在是存在,非存在是非存在。这是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这样的前提应该可以推进我们对于知识的本身的探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于存在问题的兴趣似乎更在于,另一种对于存在的解释,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对于知识的探索。《智者篇》中的谈话者是来自爱利亚的客人,一位巴门尼德和芝诺学派的后学。他向泰阿泰德指出,那些坚持存在与不存在不能混合、真实与虚假不能混合的人,所相信的存在是无法言说,也无法被理解的。而只有那些相信存在与非存在可以混合的人,才能与我们一起通过言说来探索真理。承认存在与非存的混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对于认识真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使用言说。言说作为一种混合的事物的存在,也具有真实存在。同时,客人也指出“剥夺我们的谈话,就是剥夺我们的哲学”。[1](260A)剥夺了谈话中的真实存在,也就是剥夺了谈话的意义,也就是剥夺了谈话者通过谈话交流意见对真理探索的权力。同时,人们在拒绝一切的虚假的同时,也拒绝了一切的真实。正如有些人在对待神话传说所持的态度那样:“对于他们的话,我们要么信,要么全不信”。[1](365E)恐惧虚假只会让我们停留在纯粹的关于事物的无知之中,而没有任何的进展。神话作为一种类型的言辞,即使混合了大量的虚假,但是仍然是某种具有真实的存在。 存在是可以对灵魂以及我们的认识产生影响的。我们没有关于存在的知识,也没有非存在的知识,而只有存在与非存在混合的事物的知识。而知识也不是关于存在的,或者是关于非存在的,真正的知识只是对原因的知识。灵魂中有真实的意见,有虚假的意见。言辞中的真实与虚假,是对灵魂中的真实与虚假的模仿。应该强调的是,在这里真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虚假的也不是绝对的虚假,而是作为一种“他者”显示出来的。表达实质上是一种混合,是某种可能性的存在。 言辞中的虚假与真正的虚假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没有真正的虚假,就没有言说中的虚假。言辞中的真实与虚假都是对灵魂中的存在与非存在的模仿。真正的言辞源于对存在的知识的言辞,而虚假的言辞则源于对虚假的认识。真实的言辞是写在灵魂中的,而虚假的言辞既是已经写在灵魂中,它可以不断地引起虚假的判断的言辞;也是指那些还没真正地写在灵魂中,或者是书写在文字中,或者存在于灵魂中,但是还没有被灵魂意识到,没有被灵魂理解和接受,仍然是游离状态下存在的印象或者观点。 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在和斐德若谈到什么样的话语是真实的时说:真实的言辞是指“写在学习者的灵魂上,能为自己辩护,知道对什么人应该说话,对什么人应该保持沉默”。[1](276A6-7)“辩证法家会寻找一个正确类型的灵魂,把自己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话语种到灵魂中,这些话语既能为自己辩护,也能为种植它们的人辩护”。[1](276E-277A) 由此可见,真实的言辞首先是指书写在心灵中的,可以不断生出新的话语的话语。神话和逻各斯只要不是在心灵中的谈话,都不是真实的话语。包含了知识的言辞想在灵魂中真正种下知识,需要在文章中包含真正的提问和阐述,并且对自己所言说的对象有定义和详细的划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起到教导的作用。具有教导作用的文章也只适用于那些对于所提问的问题有兴趣,或者谈话的主题有兴趣的人,而文章本身也无法对这些人进行区分。即使包含了某种知识的文章,也不能必然地产生某种直接效果。因此,以言辞的方式存在的话语,不管是由于适宜朗诵而背诵下来的韵文,或者不适宜朗诵而刻在蜡版上的散文,如果不能对灵魂产生某种效果,都不是真实的。即使是某个人偶然地听说某个故事,或者偶尔得到了一篇文章,如果他不对问题感兴趣,也不会对他的心灵产生任何效果。 因此,言辞中的真实不同于灵魂中的真实。言辞中的真实并不是说,在言辞中包含了绝对的真理和知识。如果言辞是被有知识的人以正确方式写下来的,那么,虽然言辞不能为自己辩护,但是可以做到清晰美好,对听众的灵魂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虚假的言辞只是指那些在言辞中不能真正地做到清晰美好,没有清晰的阐释,或者产生虚假的信念。这样的言辞,或者是由于写作并不是用来教诲别人而写的,或者是由于言说者本身并没有相关主题的知识而只想装作有知识的样子,只是为了提醒自己或者某个已经对某个主题拥有知识的人,这样的提醒并不要求在言辞上精确清晰,也不要求对主题做出定义和全面的划分。这样的言辞对于有知识的人是无用的,对于没有知识的人来说,则会引起虚假的信念,造成灵魂中的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