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5)06-0136-07 主持人王泽龙:近些年来,借助新媒体的推介,新诗又有了回暖的趋势。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借助网络的传播,在诗坛引起的广泛关注,就是新诗回暖的一个现象。余秀华诗歌引起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年近中年的农村妇女,坚持写诗十多年,把写诗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她说,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作为农村妇女的余秀华的身份与她诗歌及其表达构成了怎样的关系?她的诗与一般民间诗歌有哪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她的诗歌中应该说有较为突出的身体意识(包括她的身体缺陷),我们如何从身体的角度理解她的诗歌?她的诗歌表达未遵守常规的语言逻辑,彰显了一种怎样的诗性特质?这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叶澜涛:作为一个乡土诗人,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变成了她的诗歌。大量与人的生存境况相互隐喻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她诗歌中一个特有的乡土场域。我们先看看她笔下的自然环境。作为一个行动不便的农民,余秀华鲜有外出的机会。她感受到的自然是村庄中四季的轮换、风雨雪雷的交替和日月星辰的斗转。余秀华是这样写季节的:“如我所愿,秋天咬了我一口/然后给我很长的时间,看我伤口发炎,流脓,愈合。”(《在秋天》)“它的灰烬还是万物葱茏,它的劫难依旧/休想结束!”(《五月之末》)“雪下了,万物泛白。我不该想到更大的黑隐匿着/在一棵植物还没有发青的内部,没有多余的赞美词。”(《春雪》)五月本是春末夏初之时,一切刚刚开始萌发,原本应该欣喜,可诗人看到的是花朵即将来临的凋谢和勃勃生机后的死亡;秋天本是凉爽和收获的季节,可是秋天的阴湿寒冷以及难耐的寂寞如同野兽咬过的伤口久难愈合。冬天也一样,白雪让人琢磨白的背后隐藏的黑。 她笔下的自然环境充满伤感,她笔下的村落也是如此。诗人常年居住在钟祥市横店村,是一位普通的村妇,她的世界就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村落。“横店”这个江汉平原上的小村落成了诗人的“生死场”,春播秋收,年复一年。然而,村落正在萎缩,乡村正在衰败,而她只能守着这个村落,劳作、发呆和写作。“横店!一直躺在我词语的低凹处,以水,以月光/以土。”(《关系》)“沉到地上,渗进泥土,悄无声息的/我不能说爱这寂静,和低于一颗狗尾巴草的宿命。”(《晚安,横店》)“村庄不停地黄。无边无际地黄,不知死活地黄/一些人黄着黄着就没有了/我跟在他们身后,土不停卷来。”(《九月,月正高》)横店不仅仅是钟祥的横店或江汉平原的缩影,中国的很多村庄也在慢慢衰退和萎缩。“村庄荒芜了多少地,男人不知道/女人的心怎么凉的/男人更不知道。”(《子夜的村庄》)乡村如此安静,如此落寞。也是因为爱人不在,心是空的。“而此刻,夜来香的味道穿过窗棂/门口的虫鸣高高低低。我曾经与多少人遇见过/在没有伴侣的人世里。”(《日记:我仅仅存在于此》)乡村的空旷因爱人的缺席而显得更加瘆人,看不到希望。看似漫不经心却触目惊心,那是怎样一种空旷的感觉?几十年没有爱人陪伴的夜晚,腐烂的气息让“乌鸦从身体里飞出”,生命没有质量可言,连看到植物都感觉到提心吊胆。“告诉你一个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这是下午,一群水鸟在微风里的下午/一水芦苇提心吊胆在飘零前的下午。”(《站在屋顶上的女人》)“比起夏天,青草的声音迟缓多了/对这样的断裂不慌不忙,仿佛死亡揣了许久/每一棵草都是空的。”(《青草的声音》)生命活成什么样的状态会感到整天都提心吊胆?那是随时到来的死亡和比死亡更难耐的寂寞。提心吊胆的不是植物,是诗人那颗敏感的心。“横店”这个象征乡土的场所在诗人那里成了现代生活遗弃的悲凉记忆。 任军:余秀华作为一个乡土诗人,可贵的是有一个中国农民所具备的坚韧品质。诗人的梦想之笔又充满韧性地扎根于温润的“泥土”。她在《风从田野上吹过》的开篇写道,“我请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它收回我内心的翅膀”,而后在中间三节依次铺展了“冬意弥深”的“田野”、“孤独”的“麦子”、“柔情”的“红高粱”等诸多乡土意象,然后在最后一节写道:“风把我越吹越低/低到泥里,获取水分/我希望成为天空的孩子/仿佛/也触手可及。”极富哲理内涵的结尾使得全诗超越了一般的励志话语,而变得蕴藉隽永、意味深长。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余秀华常常感受到刻骨的悲凉,但她却总能以纯真坚韧之心去应对。例如:“这张床不是婚床,一张木板平整得更像墓床/冬天的时候手脚整夜冰凉/如同一个人交出一切之后的死亡/但是早晨来临,我还是会一跃而起/为我的那些兔子/为那些将在路上报我以微笑的人们。”(《床》)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这里“一跃而起”的,不仅仅是诗人孤独、疲惫、饱尝病痛的身体,还有一种绝不屈服的抗争姿态——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就在与残酷命运的搏击中得以彰显。这种生存韧性达到一种极致,就有了如下的诗句:“就算喝下十瓶农药/我也不会中毒/我已学会了害虫的生存之道/就算十匹火车从我身上辗过/我也不会流血/我像铁一样活着。”(《活着——写给海子和我的小姨》)当我们面对这种生命姿态,“坚韧”“顽强”等语汇都显得孱弱无力,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拖着病患之身的女子所写的诗句。 倪贝贝:余秀华为大众所认识,可能更多是因为“脑瘫诗人”这一身份。这样一个以身体残疾来博人眼球的命名其实遮蔽了余秀华作为一个诗人的特殊品格,我认为,余秀华首先应该是一个乡土诗人,是一个身在乡土、表现乡土、与乡土有着复杂关系的诗人。面对媒体给予的“脑瘫诗人”的评价,余秀华坦然接受。她说:“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1]可见余秀华并不避讳自己脑瘫患者和农民的身份,相反,她在诗中写道:“我以诗人的身份向你致敬,以农民的身份和你握手。”(《致雷平阳》)对身份问题引来的关注热潮余秀华持以冷静的态度,她认为:“写诗是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的身份没有什么关系。不只诗人,农民、工人都会写诗。那么多的人写诗,有的人写得好,有的人写得不好,诗歌只是一种爱好吧!”[2]可见,身份并不是余秀华看重的一个问题,她也并不很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相比之下,她更注重的是身份背后隐藏的个体生命感受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