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5)03-0074-11 自科举时代起,教育就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流动手段。近代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西方教育体制渗入,新的社会职业结构和职业群体开始出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出现了异化。参军、经商和行医等多种形式拓展了民国社会流动的门径①,但文凭,尤其是高等教育文凭成为多数社会中上层职位获取的必备条件②。教育与职业获得、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民国社会的关键。 民国清华大学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合适的样本。民国清华校园相对封闭,各职业人群集中生活其间,从业群体的阶层属性和教育获得程度丰富,从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到未受教育的校工、车夫等社会底层都囊括其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微观社会”,为观察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提供了可能。同时,有关“清华社会”的各类材料留存丰富,内容详细,为研究提供了基础。 一、从业群体的职业结构与规模 民国大学从业群体包括教师、职员和校工三大类,清华亦然。民国清华校内人口共有五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即职员;学生;校工校役,如校警、修理工、宿管、清洁工等;教职员工的家属。学校及周边还存在一些生产、生活服务机构,如邮局、银行、理发店、小饭店以及个体车夫等,这些从业人员也可视为广义的清华社会人口之部分。但学校正式聘用的只包括教师、职员和校工三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清华从业人口因从事工作性质及职务(称)不同,形成了一个上下有别的等级结构。教师与职员形成教职员群体,是学校的业务主体、管理人,甚至是主宰者;校工是服务人员,在职业人群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三个职业群体内部,由于具体岗位、职务(称)和资历等的差异,又形成了更具体的社会结构。 首先是教师,其社会结构主要以职称高下为标准。北洋政府教育部对大学教师职称的分类前后不同,国民政府建立以后,职称等级与分类走向统一,与今日基本一致,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4等级③。清华自1928年改为国立大学后,专任教员逐渐形成了教授、专任讲师、教员和助教4个等级,其中专任讲师等同于其他大学的副教授,教员等同于讲师(清华的讲师基本指兼课老师)④,这构成了清华教师群体的基本结构。 其次是职员,职务高低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关键。清华早期的职员数量和种类都很少,只有学堂监督、教务长、庶务长、斋务长、医生及中英文文案和会计各1员,另有管理员若干人。后因改办大学,各类设施、机构如图书馆的增设,职员人数也大量增加。他们主要分布于教务处、注册部、图书馆、宿舍办公室、秘书处、文书科、出版事务处、会计科、医院、军乐队、军训部等,体系结构走向稳定。校长、秘书长和教务长,即所谓“三长”是最高级别的职员;其后为各部门主任、校医院医生、各部门事务员、助理以及书记员等各等级,最底层是练习生。 最后是校工,他们在校园职业人口结构中处于最底层。校工种类很多,基本从事体力及服务性工作,如各种校役、园丁、水夫、巡警、厨师、车夫以及电灯匠等。其中只有负责机器操作和维护的个别机匠及头目在职业结构中能约略接近低级职员。 自建校以来,清华的教职员工数量一直多有变动。1920年前,教员数量在30-50人间,职员在20-30人之间,校工数量则要高出很多,达120人左右⑤。1925年后,清华开始谋求建立完整大学,教职员工的数量有了较大增加,教员数量发展到100人左右,职员数量也增加到80多人,校工发展到近300人⑥。1930年后教职员工人数还在稳步增加,教员增加到一百三、五十人,职员到1936年也达到130余人⑦。 教职员群体的地理来源相对丰富,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区,甚至有外国教员。校工主要来自学校附近的农村。清华周边有很多小村落,除柳村、后洼八家(校东)、水磨(校西)、大石桥(校北)等村外,还有大白旗、小白旗(校北)、蓝旗、三旗(校南)等各驻防旗营,这些地方的农民是清华校工的主要来源⑧。地理分布的远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职业群体地理流动能力的差异。 二、清华从业群体的收入差异 作为新兴职业群体,教师、职员和校工等大学从业者均以薪俸(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薪俸是供养家庭、明确生活水平和体现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唐启明(Donald J.Treiman)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多国大规模职业数据库的研究表明,职业角色确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并由此为他们的人际关系设定了范围和舞台⑨。民国清华的情况同样表明薪俸高低与从业者的职业完全相关,职业不仅是个人收入的基础,更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华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大致有五个明显的等级(见表1):第一等级是以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和各学院院长为代表的最高阶层,月薪在400-600元之间。校长月薪一般是600元,秘书长与教务长为400元。各学院院长由教授中德才较高者兼任,在教授月薪基础上有100元增俸。如冯友兰任文学院院长、叶企孙任工学院院长和顾毓秀任理学院院长时,都在300元的教授月薪基础上加了100元职务薪,达到400元⑩。第二等级是教授、专任讲师和主任等高级教职员,收入在200-400元每月。他们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能较多参与学校的各种管理。徐小群对民国上海知识群体的研究认为,大学教授因为职业地位等因素,不仅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还享有教育界中最高的工资(11)。第三等级是教员、助教、两级事务员和助理等中下层教职员群体。他们在校中担任教学与管理的基础工作,收入在50元到150元之间,生活相对小康。第四等级由部分书记员和个别校工(校工1)组成,收入多在30-50元之间,生活温饱,但也常有压力。第五等级由练习生和绝大多数校工(校工2)组成,收入最低,多在10-30元之间。他们是学校从业群体的最底层,生活贫困,甚至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