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5)02-0017-07 北京中轴线,即北京旧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北,它是北京城的脊梁,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正如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1] 一、明清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结构 北京中轴线,起自于封建时代最集中象征皇权的金銮宝殿——紫禁城内三大殿,首先形成紫禁城内长约1公里的中轴线,然后向北延伸到钟鼓楼,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全长7.8千米。从发生学和空间结构角度考量,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可以划分为三个段落,即作为发生地所在的中段,以及由此向北、向南延伸形成的北段和南段。北京中轴线就像是一曲气势磅礴、波澜起伏的乐章,有序曲,有高潮,还有尾声。南段是乐章的“序曲”,由永定门、天桥、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大街为主构成;中段是乐章的“高潮”,包括正阳门、棋盘街、宫廷广场、天安门与端门、太庙、社稷坛、紫禁城、景山、地安门,毫无疑义,紫禁城是其中的最高潮;北段是乐章的“尾声”,以地安门外大街及钟鼓楼为主要内容。[2]3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从南到北分布有多处大小节点的线性文化遗产。在明清时期,其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16个单元[2]5,如图1所示,这些空间单元有不同的南北长度、东西宽度和上下高度,连续不断却又相对独立,形成独具建筑韵律和空间形态特色的北京中轴线。 (一)中轴线南段 1.永定门单元:即位于明清北京旧城外城南垣正中的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取名寓意“永远安定”。包括城楼、箭楼、瓮城,是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连台通高26米。 2.天桥单元:天桥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原是明清两朝皇帝去天坛祭天必经的一座御道上的桥梁,故称为“天桥”。 3.天坛单元:地处明清北京外城东南部,与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相对应,环以内外两重坛墙,是一处规制严谨、规模宏大、格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4.先农坛单元: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西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及亲耕的地方,由内外两重坛墙环绕,与天坛东西对峙,是北京中轴线南端具有重要地位的礼制建筑。 5.正阳门大街单元:是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连接线部分,北起正阳门南侧五牌楼,南至天桥所在地,是明清皇帝出内城赴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御路。正阳门大街自明清时期开始便是典型的北京民俗市井商业区域,老字号店铺云集于此,业态丰富。 (二)中轴线中段 1.正阳门单元:正阳门是北京内城南垣的正门,名称源于都城的南大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组坐标性建筑,是北京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通高45.57米。明清时期,每年惊蛰和冬至,皇帝都是经正阳门和正阳门大街分别前去先农坛祭祀神农和去天坛祭天。 2.棋盘街单元: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正阳门与大明门(清大清门)之间一个百步见方的广场,被称为“天街”,形成于明北京城建成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连正阳门,北接大明门(清大清门),东、西分别通往东江米巷西口和西江米巷东口。棋盘街是南部连接内城东西交通和京师居民、官员出入内城的主要通道。 3.宫廷广场单元:是明永乐时期建成的“T”字形宫廷广场,南起大明门(清大清门),北至承天门(清天安门),不包括承天门(清天安门)在内,广场四周有宫墙围合,形成清晰的边界,南北纵轴上为宽阔的御道,东西两旁有相互对应的朝房“千步廊”,北部东西延伸两端建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本单元是明清皇城向南凸出的部分,其南端的大明门(清大清门)是皇城南向的第一门,以国号命名,有“国门”的象征意义。 4.天安门、端门单元:北以午门前筒子河南岸为界与紫禁城单元相邻,南以天安门(明承天门)为界与宫廷广场单元相邻,东、西分别以太庙西墙、社稷坛东墙为界与太庙单元、社稷坛单元相邻。天安门(明承天门)是明清皇城南面的正门,通高33.7米。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流过,是对天上银河的模仿。端门是明清宫城南门午门和皇城南门天安门之间的一道大门,其形制与天安门相同,通高34.7米,名称来源于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
图1 明清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构成① 5.太庙单元: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位于明清皇城之内,在宫城紫禁城的左前方、天安门东侧,坐北朝南,是遵从《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制布设的。平面结构为南北略长的长方形,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共有三重垣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