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讲,感知、信念、想象、推理等意识活动都指向或关于对象或事态。布伦塔诺说,“某物在表象中被表象,在判断中被承认或者否认,在爱中被爱,在恨中被恨,在欲望中被欲望,等等。”①这种指向性或“关于性”(aboutness)被称为“意向性”。布伦塔诺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可用……对象的意向内存在来刻画”,而且“没有其它任何现象展现此种特征”②。正是布伦塔诺恢复了古代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的思想,重新确立了意向性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R.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翻译布伦塔诺的著作,并解读和发展了意向性理论。齐硕砪坚持布伦塔诺的基本洞见:意向性是朝对象的指向,即便该对象不存在;意向性是心灵独特而统一的特征;意向性状态也不能被还原为物理状态。在齐硕姆将意向性概念引入了分析哲学之后,即成为心灵哲学的核心主题之一。③ 意向性理论在心灵哲学中的发展轨迹非常有趣,几乎诉说了从反叛到回归的故事。迄今为止,心灵哲学渐次出产了三种主要的意向性概念(理论):语言意向性、物理意向性和现象意向性。 齐硕姆关于意向性的理解立即得到塞拉斯和奎因的回应。W.塞拉斯(Wilfrid Sellars)从语言分析出发,提出语言意向性概念。奎因则在《语词与对象》中反对齐硕砪关于意向性不可还原的思想,提出意向性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能够被自然化。自然主义路径被广为接受和发展,主要支持者有福多(Fodor),德雷斯克(Dretske)、米丽康(Millikan)等人。该路径目前仍然是心灵哲学中的主导路径。不过,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一些哲学家开始反思与批评物理主义意向性研究路径,发展出“现象性意向性”(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理论。现象性意向理论挑战了物理和语言意向性这两种客观的概念,是对布伦塔诺式“主观”意向性理念的回归。 然而,多重意向性概念的出现与竞争会产生“本源性问题”:对于每种意向性概念,部分拥护者会认为它是本源的,而认为其它的意向性要么是虚幻的,要么虽然具有实在性,却是派生的。 本文首先简要追溯心灵哲学中意向性理论的演进的思想脉络,直至其最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多重意向性概念背景下意向性本源性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个理论预想以缓解这一困境:没有哪种单一的意向性是最终本源的,不同的意向性概念相互补充,构成对意向性的统一理解。 一、语言意向性 语言意向性路径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在布伦塔诺哲学和现象学传统中,意向性被认为是意识的本质特性,可以通过反思性的内感知进行考察。然而,布伦塔诺的观点受到一些语言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意向性主要不是内部心灵状态的属性,而是外部的、客观的、可观察的言说行为的特性,而心灵或者意识的意向性,至多是派生的。 塞拉斯、G.E.安斯康姆(G.E.Anscombe)、M.达米特(Michael Dummett)等人都认为意向性主要是语言性的。本文将以塞拉斯的相关理论作为范本进行阐明。塞拉斯在《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一书④,以及与齐硕姆通信(1956年)中⑤,探讨了意向性,批驳了布伦塔诺式的意向性概念。根据关于心灵的传统观点,我们通过内省认知内在的意识状态,如思想、感知等等,而且这种认知具有高度的确定性。然而,G.莱尔(Gilbert Ryle)等认为,对不可观察的内在状态、思想、意识的谈论是错误的。当谈论思想、意识状态时,并不是在谈论内在的、私人的、不可观察的心灵状态,而是在谈论外在的、公共的、可观察的行为,特别是语言行为。笛卡尔式的观点是基于某种“范畴错误”⑥。同维特根斯坦、莱尔等人一样,塞拉斯赞赏这种观点。 塞拉斯毕竟又并不如莱尔那么极端。他并不否认内在心灵状态存在。但是,其理论地位相当于理论物理学中预设的、不可观察的微粒子。内在的、无法观察到的心灵状态是为了解释合理的外在的行为,特别是语言行为而预设的。然而,正如预设的微粒以可观察的物体为“模型”,所预设的内在思想状态也以外在的、可感的行为——即语言行为为模型。故而,关于自身和他人内在心灵状态的认识,都是基于预设的内在心灵理论。 为了解释这种观念,塞拉斯提出莱尔人(Ryleans)及其语言这个思想试验。根据该思想试验的基本设定:“莱尔语言的根本描述性词汇谈论的是占据空间并在时间中持存的公共对象的公共属性。”⑦在这种语言中,没有任何词汇表示内在的、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莱尔人也不知道自己和他人有所谓的“内在状态”。然而,他们能够观察、谈论语言和其它行为。因此,莱尔人可以通过观察外部行为,尤其是语言行为,而知道他人意指的对象和事态。故而他们也像我们一样,知道自己和他人与其外部环境的意指关系。 后来,莱尔人发展出了“思想”或“内在心灵状态”的理论。莱尔人琼斯发现,其同伴在没有可观察到的语言行为相伴随时,也在进行可理解的合理行为。由此,琼斯发展出一种理论,即外部的表达只是内部事件导致的结果。这些内部事件本来是不可观察的,但却被琼斯预设起来解释行为特别是语言行为。于是,“让我们假设,他关于这些[内部]事件的模型……就是外在语言行为本身。”⑧也就是说,本来莱尔人只有关于有意义的外部话语行为的概念,后来却发展出一种理论,有了“思想”和“内在心灵状态”的概念。而这些理论概念正是以外部的话语为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