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中医陈存仁在《我的医务生涯》一书中披露,民国时期的“医界团体,除了领取开业执照,最忙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各会员医生纷纷发生讼案”。由于曾经在上海中医协会作过一段秘书,所以他对中医讼案非常熟悉,并时常帮助涉讼医师起草有关文字,赢得了很多诉讼案件①。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也是令中医倍感头痛的事。那么,民国时期的中医界又是如何认识并因应医患纠纷的呢?相对于西医的强势来说②,中医的因应举措又有着哪些不同?对此,尚缺乏专门研究。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究。 一、自保 现有研究表明,传统中医与病人的互动,是在一种人情脉络中进行的。由于医病互动的空间多在病人家中,病人及其家属往往握有主动权而在诊疗中指手画脚,这不免给医家诊疗意志的贯彻带来了诸多限制。为了行医考虑,积极营造人际脉络、小心规避责任以自保,是多数传统中医在营业中时常采取的策略③。如果历史地来看,对于中医来说,这种传统的医病关系模式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依然一度在很大范围内存在。 熟识南京行医“法门”的庞继善,在1930年代初撰文披露,为了顺利行医,经营好人际脉络,依然是行医的重要“秘诀”。即使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亦是如此: 你要在南京行医有把握的发达,只有细细地好好的替那般官太太小姐少爷们诊断时多卖些力,开方时更要比替别人看时多绞一倍脑汁。你若医好了这批人的病,胜过登常年的封面广告百倍。她们的酬谢,固然丰富;代你作义务宣传,也很卖力。你假使遇不着这批主顾,那你至少要抽出点工夫到堂子里去逛逛,或是代私娼们看看病。④ 良好的人际脉络,不但有利于招徕业务,同时也会成为医家的“保护伞”。拥有一定“盛誉”的医家即使治坏了病人,病人也只能认命。更何况,还有的医生会投入社会名流门下,更是使行医顺风顺水。据柳一萍披露,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的行医“法门”是“拜老头子”。尽管柳一萍并未指出“老头子”包括哪类人,但不难想象,指的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也包括在医界素有威望的老先生。拜了“老头子”,不但没人敢欺侮,即便治死了人,也会在老头子的“斡旋”下化险为夷: 即使当真做错了事,误人!杀人!病家打听着你是某某老头子的徒弟,也只好自认晦气,不敢和你为难了。有时,老头子还能出心帮你忙,消灭了纠纷,这真比常年法律顾问的律师功效万倍。⑤ 尽管上述两位观察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南京和上海等地的行医的,但却鲜明地反映出民国时期的中医们依然有意地在利用人情风土等“地方性知识”去积极搭建行医网络。这种行医上的类似“秘诀”和“法门”恐怕绝不限于上海、南京,在其他地区也相当程度地存在⑥。如果将这些所谓的“秘诀”、“法门”去和明清时期的医家相比对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医家在行医过程中,也要尽量多方攀附官方政要与社会名流,借之来拓展自身的影响力⑦。 当然,毕竟时代的脚步已步入民国,传统中医的医业伦理不可能不在新的时代中产生变化。特别是进入1930年之后,伴随着中医职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西医的医业伦理也为中医所逐渐吸纳,并不同程度地在现实诊疗中产生着影响。从这一时期中医讨论医疗伦理的建设中,可以清晰看到新式中医开始强调病人应该对医家诚实,学会听命于医家等等。从医病关系的角度来看,新式中医对病人的态度和传统社会已有所不同。比如,中医胡安邦在《国医开业术》中便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患者之主张,决不可信。”⑧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名医甚至会对“因堕落而患恶病”、“不直说病情”以及“初病不就医迁延而成重症”的病人厉声痛骂⑨。显然,这些都与传统中医有了很大的不同。更有革新的中医呼吁,中医应革除手段圆滑的旧习气,应该积极诊疗、放手施治⑩。不过,很多中医师随后发现,如若在现实中如实贯彻这一伦理,也会遭遇同西医同样的麻烦,那就是与病人产生纠纷: 死者所服方剂,果平淡无奇,而为普通人所习见者,非议尚少。设医者于千钧一发之际,谋起死回生之法,出奇制胜,病终不起,则毁谤立至,甚至对簿公庭。呜呼以人之热忱,遭此污蔑,宁非不平之尤耶?然事实昭示,吾人固数见不鲜也。(11) 中医姚惠安亦曾论及,每当病人病入膏肓之时,病人家属时常会百般恳请医生进行诊治,如医生全力拯救的话,每每会因此而招致麻烦缠身。“若徇情而为其论治,明知病者已无回生之望,自必在无法之中觅取一法以应急。而所立之方,只求病者能得一线之转机,已属实现其所望,何能再顾到症情上之面面俱到呢?从事实上说,在病者已濒于危的时际,医者虽徇情而用药,当然已不能负有医药上的责任了。可是凡一事的结果,绝没有这样的简单,往往会发生人情之外的事件,那就是病家对于医生时有提起玩忽业务及过失杀人的告诉。”(12) 显然,对于民国时期的多数病人来说,如何学会服从医生的命令,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13)。尽管姚惠安指责病人的行为“不合人情”,但民国时期整个行医环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医家时中时西的择医策略以及相对棘手的医疗环境,任何医家都不能过于大意。鉴于病家的频繁兴讼,有的中医建议还是应该坚持传统的行医策略。否则,一旦涉讼,悔之晚矣。中医吴去疾便曾仿照古人,列出在行医过程中如遇到以下八种病人,一定要格外留心、万分审慎: 病本不治,已濒绝境者;富贵之家,方药乱投者;贫贱之家信卜不信医,非至万不得已之时,不肯就医者;略识药性,自作聪明,喜服不经之方,致成不治之症者;信任不专,忽彼忽此者;不自爱惜,淫于嗜欲者;调护失宜者;卒中邪气,顷刻告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