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I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3-0203-0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学在海外,特别是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得以普遍提升。这缘自于:2009年,以鲁迅小说全译本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为标志,由学者案头研究进入社会各阶层文学受众;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的位置;2014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畅销包括英美在内的21个国家,在英语世界掀起了“麦家热”,等等。佳绩和喜讯频传,令人振奋!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正在提升,但并不意味着已获得普遍认同与接受。在美国圣母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看来,莫言获得诺奖,“决不可因此就断言他国读者必然喜欢中国文学,毕竟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并没有受到普遍欢迎。”究其原因,伦敦大学教授、鲁迅小说全译本译者蓝诗玲(Julia Lovell,又译作朱丽叶·洛维尔)教授道出了缘由:“译介到海外的中国文学作品大多并非商业出版而属于学术出版,这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始终被置于学者研究视域而难以走近普通大众。”[1]鉴于此,本文以鲁迅、莫言、麦家作品的海外传播为案例,从时间跨度、译介宗旨、作品内蕴、艺术表现力以及受众阅读心理等方面分析梳理,旨在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更多地进入主流市场、赢得普遍认同与接受提供借鉴。 一、鲁迅:历经83年,小说全译本终于经权威媒体出版而走近普通受众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译介鲁迅作品,就是向海外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成就,传播文学革命的实绩,是时代使然,也是由鲁迅的艺术造诣所决定的。鲁迅作品的海外传播呈现下述三个特点: 1.循序渐进的阶段性 鲁迅作品的英译,由单篇选译在国内出版或“零打碎敲”散发在英文报刊,到根据文学体裁分门别类在海外出版译文集,再到小说全译本问世,经历了先边缘,再向中心位移,最后进入主流市场这样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由此,学者杨一铎将其划分为译介启蒙期(1926-1952年)、译研并重渐进期(1953-1990年)和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1991年—现在)[2]这样三个历史时期。1926年,以美籍华人梁社乾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阿Q正传》为开端,鲁迅作品开始走向英语世界。1953年,以中国留学生陈珍珠在芝加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社会思想》为标志,进入了翻译与研究并驾齐驱的渐进期。在这一时期,值得称道的是有着“中西合璧”①之美誉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从1956年至1981年的25年时间里,将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故事新编、小说史和旧体诗有选择地进行英译,依据体裁结集,由人文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些译著,为上世纪90年代之后“多元发展期”汉学家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范本;也为鲁迅作品译著进入主流出版界奠定了基础。正如杨一铎所指出:“以蓝诗玲的全译本由英国出版巨头企鹅出版社出版为标志,鲁迅小说作品实现了首次由外国人全部翻译并向西方进行整体介绍,被收入象征英语世界文学标准的企鹅经典文库也表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的鲁迅在历经83年之后,终于打开英美主流市场”[2]。而由“企鹅经典文库”出版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译本的时间是2009年[3],这一时间与杨一铎提出的1926年梁社乾首次英译《阿Q正传》是完全吻合的。 2.英译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从1926至1949年,“至少有17位译者英译了鲁迅作品,另有近10人对英译本进行了编辑。这些译者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本土,其身份有记者、作家、大学教授、学生,还有出版社编辑。”[2]新中国成立之前,鲁迅作品英译者如此之多,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学东渐”之风的裹挟,来华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由梁社乾首译的《阿Q正传》之所以在国内出版,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2)将其视为战斗号角。抗战爆发,为了救亡图存,通过译介鲁迅作品鼓舞海外华人同仇敌忾,向敌人掷出“匕首与投枪”。(3)进行审美欣赏。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最高成就,阅读鲁迅作品就是阅读新文学的经典精华。(4)学术研究。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目光所至几乎触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因此,他的文学作品成为研究他思想的最佳范本。 3.学术研究对作品进入主流市场的驱动性 以1953年陈珍珠在芝加哥大学完成首篇以鲁迅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为开端,60多年来,海外的鲁迅研究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并且,翻译与研究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译研并重的“渐进期”尤其是这样。尽管如此,鲁迅作品的受众主体仍在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的汉学界,确切地说是在汉学界与主流市场之间的缓冲区域徘徊。因此,一旦进入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在翻译资源趋减的态势下,鲁迅研究的专著与学术论文就分门别类地在英语世界出版或发表。正是这些学术探索与理论建树,引领、驱动着鲁迅的作品走出学府、走出缓冲区,走向民间、走向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企鹅经典文库”这一出版品牌对于英语世界的文学认定的标准性与标识性,为鲁迅小说全译本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普通受众群体推波助澜。加之著名译者、汉学家蓝诗玲出色的“二度创作”,鲁迅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主流市场已是水到渠成。 二、莫言:作品海外传播22年,荣获诺奖彰显了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莫言作品传播海外,至2012年10月他荣获诺奖,历时22年。回溯这一历程,较之鲁迅作品英译,莫言作品英译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聚焦在审美欣赏上,即为英语世界的受众提供中国文学的阅读文本,由此可见市场是第一位的。在这样的翻译理念映照下,海外汉学界以莫言作品为文本研究中国社会已经退居其次。特别是有着中文小说翻译泰斗之美誉、又被戏称为莫言“御用”翻译的葛浩文先生,既着眼于译著的销量,更致力于以原著质量取胜促销量。在他30余年的中文小说翻译生涯中,有20年在翻译莫言的作品。由此看来,莫言海外传播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其作品的胜出上。